浅议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时间:2022-09-30 02:48:36

浅议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摘要:高校是知识与各种思想的聚集地,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生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各种纷繁复杂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当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应从“价值—信仰层面”、“目标—策略层面”、“认知—解释层面”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建设,使高校意识形态发挥出更大的理论势能与吸引力。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挑战;引领;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51-02

高校不仅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是传承科学知识和思想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更是各种政治势力争夺青年、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而高校又是多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交汇的前沿地带,因此,也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严峻挑战,如何加强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

一、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高校是知识与各种思想的聚集地,是培养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生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各种纷繁复杂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了严峻的挑战。

(一)复杂的国际环境使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当下的强势地位,加紧对我国宣传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强化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渗透。正如美国的一位社会学者所指出:“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了实现全球统一而做出的一连串努力中最近的一次行动。它代替了罗马帝国和基督教徒推行的拉丁语(共产政府推行的)马列主义。”[1]面对此种背景,高校校园不再是“世外桃源”,全球化产生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信仰构成了很大的冲击,扰乱了我国大学生原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同时由于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与兴趣,网络等新媒体使各种思潮泛滥,从而使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认识上的淡化与模糊,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市场化的国内环境给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分层呈现了复杂的局面,产生了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导致“经济伦理所强调的公平竞争、效率优先、趋利倾向与社会伦理强调奉献精神、利他主义、大公无私发生了一定的冲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社会引导和整合等意识形态功能在市场经济以及自由观念等侵蚀和消解下不断弱化”[2]“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3]出现了社会意识和思想领域的多样性。当前社会意识和思想领域中除了已经确立了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外,还存在着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思想观念的种种社会乌托邦思想,这些构成现阶段我国社会意识和思想领域主流意识形态与种种乌托邦思想并存的复杂格局。这种格局还将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而长期存在。高校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前沿,它与时代同脉搏,与社会共命运,因此,高校意识形态也不可能对种种乌托邦思想“视而不见”。

(三)高校意识形态“自我”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仍有若干现象与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如部分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功利化,人文社科研究以及相关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思想政治等。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冲击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另外,与人才培养目标相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依然有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如一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式单调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总体上不高等问题。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4]

二、加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路径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应从“价值—信仰层面”、“目标—策略层面”、“认知—解释层面”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建设,使高校意识形态在新时期发挥出更大的理论势能与吸引力。

(一)价值—信仰层面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应在体现党性原则基础上追求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当下高校意识形态切实反映高校师生的根本利益要求和现实呼声,切实维护好高校师生的根本利益,还要求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展现彻底的人文关怀,尊重人的主体意识、自由意识、权利意识,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高校意识形态一定要自觉揭开自身的神秘面纱,弱化笼罩意识形态的神圣光环,缩小产生在师生之间的距离,关注师生的社会心理,把握师生思想的真实,了解师生心理的蝉变特征和变化走势,从而实事求是地映照高校师生的心声。高校意识形态应始终把高校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着眼于维护、实现和发展师生的根本利益,兼顾不同阶层背景、不同方面师生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

(二)目标—策略层面

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要发挥对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的整合功能和引导功能,弱化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功能,强化尊重师生、关心师生、发展师生和激励师生,从而激发师生创造潜能,形成人人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高校舆论环境。要转变为高校不同阶层利益的整合、高校的和谐和进步提供思想和舆论的保证,进而间接地为执政党的合法性提供辩护。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单单坚持它所具有的阶级性,更需要凸显它本来具有的反映人类进步的普适性,使其在在社会生活方面更多地体现为文化主导的功能。当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就要让高校意识形态理论彰显活力,使其能够解释新的矛盾,而不是简单地对矛盾进行“遮蔽”。

高校意识形态应准确把握引领各种“乌托邦思想”的着力点,努力形成社会共识。“当理念变得更加实用、更为现实,意识形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凝合剂,能够把各种运动、党派、革命团体都聚合起来。”[6]目前,在社会意识和思想领域,除了已经确立了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外,还有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思想观念的种种社会乌托邦思想,这些构成现阶段我国社会意识和思想领域主流意识形态与种种乌托邦思想并存的复杂格局。而高校并不是社会的“绝缘体”,高校师生及他们家庭本身就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因此,高校同样存在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思想观念的种种社会乌托邦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性的乌托邦思想,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必须面对的课题。为此,我们首先应从全局出发找准引领和整合的着力点,尽力解决把“引领”的功夫重点用在哪的问题。根据唯物辩证法,作为“引领”的对象,各种乌托邦思想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矛盾本身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能也不应当搞一刀切。在认真分析研究不同乌托邦思想的本质内容、表现形式、社会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基础上,我们应该善于抓住关键因素和环节,在兼顾一般的同时,要把那些带有全局性影响的社会思潮作为重点对象来加以“引领”,加大引导的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引领其形成社会思想共识。高校意识形态引领乌托邦思想,表面看是个教育引导的问题,本质上还是要解决与乌托邦思想相关的利益问题。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对各种乌托邦思想“引领”的核心应该是与解决高校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相结合,努力夯实合成思想共识的群众基础。

(三)认知—解释层面

首先,要区别对待不同层次,集中时间、精力抓好“主要矛盾”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其针对性,将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要求,凸显重点群体和重点领域。为此,要下下大功夫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等重点群体,坚持“主义真、品德正、方法对”,切实使他们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念的追求者,从而使他们继承、发扬党的思想之脉。除此之外,对于高校文科大学生,也要使他们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经典著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其走向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道路上,能够自觉地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普通教师、学生,则主要从“品德正”方面下功夫,在不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红线”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引领他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升文化、精神层次。

其次,从思想宣传角度来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不断拓宽内涵,加强公民教育。要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紧密相结合。结合我国社会不断开放的实际,广泛汲取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普适价值的精神内涵,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赋予民族情感以理性精神。

最后,高校意识形态要赋予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以新的内涵。“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在解释外部条件的可观察到的变化时保持灵活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才能与时俱进地不断自我更新,从而赢得成员的持续认同与忠诚。”[7]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需要调整意识形态基本范畴和话语,不断创新、丰富舆论宣传手段,从而适应广大师生生活。首先,必须摒弃那些纯粹为阶级斗争服务而已不能解释、指导当前生活的落后范畴和话语;其次,要与时俱进,不断反映社会生活发生的新变化,对一些过去经常使用的部分宣传范畴和语言,要重新加以解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另外,还要将反映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适”范畴和话语“国产化”、具体化。

参考文献:

[1]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2]吴怀友.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3].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徐绍刚.执政党与意识形态[J].政治学研究,2004,增刊

[7]沈湘平.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02,1

上一篇:浅谈基于高校网络环境的入侵检测方案的有效应... 下一篇:独立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