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农村小学科学课出路

时间:2022-09-30 01:39:34

探求农村小学科学课出路

目前,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以讲授知识点为主,教师在教学中板书大量的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拘泥于“一本书、一张嘴”的陈旧上课模式,加之设备奇缺,导致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出现偏差。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将实验操作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操作步骤的形式来代替,忽视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弃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动手演示代替学生动手操作,参与主体被简化,学生亲自操作的机会减少,动手能力被削弱。三是师生为做实验而做实验,许多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只顾按照现有的实验步骤跟着老师一起,听着老师的指令摆弄器材,取些数据,填写表格,表填完了,实验就算完成了。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方法,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孩子,那么方法的适当与否则会对课堂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方法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吸收与积累,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情境教学方法的使用,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应着重培养四种“意识”。

一、质量意识

教学质量是衡量一个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科学学科开卷考试以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只有让学生了足够广度和深度的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应对各种考试。在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眼神,但只要用得恰当好处,深入浅出地讲解,也能达到教学目的,这就是向课堂要质量。

二、实验意识

搞好科学实验课教学是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和城里的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这些因素时时困扰着科学实验课教学的高效开展。

1、运用农村课程资源,充实科学课实验课教学内容。农村虽远离都市,没有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但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逊色。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和《花、果实和种子》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五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大自然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和果实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区别。而《豌豆荚里的豌豆》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家里的菜地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解剖、尝昧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整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2、挖掘资源,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资源。目前,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时时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三、问题意识

教师在课程中,要多创造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始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一个话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自发性思维,这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问题的设置在于老师备课的充分与否以及与老师的教学经验有直接联系。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提出问题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和独立性思考,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去发现和发掘自然现象中更深层次的知识与学问。例如:把学生带到阳光下,让他们在自己的手上滴一滴水,那么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很快即消失了,水不见了。这就自然而然地创造了学生提出质疑的情境。通过类似的问题进行引导,让同学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问题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四、能力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观察物体时,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昧、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个微小的地方,每―个细小的变化。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说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20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千。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上一篇: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下一篇: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化青少年学生的习惯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