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时间:2022-09-30 12:04:49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

摘要:世界发展的核心是知识,而知识创新的生命力在于探究。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质量,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战略目标的实现。有效地实施探究教学,能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性和独创性的培养,激发学生好学的求知欲望,培养科学探索的性格和精神。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教学 能力

目前,人们大多仍然是穿着旧鞋走进新课程。教师仍用传统的教法“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仍用传统的学法。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重外部控制轻内部转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在教师“言语霸权”和应试观念的影响下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弊端在传统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是要靠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观察研究和实践体验才能获得的。因此,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被提到了重要地位,

一、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这样由学生的发现一步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的精神所激励。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

二、教给学生自行探究问题的方法

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的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二是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三是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这“新知”可以是对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对别人不新,而对自己却是新的。一是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二是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三是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一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二是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三是开展实验活动。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总之,我们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学生的主动参与,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上一篇:如何在新课程视野下转变化学课堂教学观念 下一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