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时间:2022-09-29 11:02:06

【摘要】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和住宅等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城市用地越来越稀缺和珍贵,而作为棚户区改造安置的特定消费人群,往往又是工作在城市中心及周围的市民,他们相对较低的家庭收入使得他们难以承受较高的住房价格。棚户区内人口密度大、户均面积小,房屋低矮、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不完善。棚户区的现状,是历史沉积的难题,多年来群众期盼棚改的愿望非常迫切。

【关键词】旧城棚户区改造;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设施完善;集中安置

1. 旧城棚户区改造的规划背景

2007年济南市政府明确提出,旧城棚户区改造任务要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不同于常规的城市建设。济南市旧城棚户区量大面广,集中连片的就有38片,房屋总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涉及约3万户、10万人。敢于承诺,充分显示出市委、市政府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的决心和信心。2007年当年,全市启动动迁发祥巷、馆驿街西等12个棚改项目,涉及拆迁居民约1.2万户、约3.8万人。有了完善的政策和运作机制,济南棚改迅速驶入“快车道”。 通过改造,实现棚户区居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较大提高,周边地区人居环境和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体育等公益性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2. 旧城棚户区改造规划的技术路线

2009年四月,我院接到济南市多片棚户区改造招标邀请函,我们组织了专门的设计小组,深刻研究棚户区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改造后的棚户区居民将告别低洼易涝、基础设施匮乏的平房、简易房和危房,迁入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生活便利的新社区。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形象。拆除区域内乱搭乱建房屋,新改扩建一批学校、幼儿园、社区办公、公共服务和现代商业等设施,配套建设供水、排水、集中供暖和供气,消除区域内公共和家庭旱厕,新增绿地约140万平方米。三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通过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盘活存量土地,可以腾出建设用地,增加土地有效供给,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有力促进相关区域商业、金融、教育、卫生、三产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以下结合郎茂山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做一下具体介绍。本地块根据济南市规划局出具的《郎茂山西区一期改造项目规划策划图》,要求该地块地上容积率不大于2.39,地下容积率不大于1.0,建筑密度不大于20%;可以看出规划设计条件对该地块开发强度较高,以二十层以上的高层为主。我们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做了深入的分析:首先,安置区的选择既要满足安置区的相对独立,同时又能保证开发建设分期实施的需要;对于户型的选择,一梯两户公摊面积大,户型品质高,但浪费空间,不利于节约土地,安置户难以承受;而一梯多户公摊面积少,但在户型设计上可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视线遮挡和通风不畅等问题。综合以上分析,我们选择了一梯六户的户型设计方案(户型总平面图)。

接着,我们又根据地块周边用地情况作了分析,也面临着以下发展机遇和问题:首先,周边社区建设已形成规模,在市政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和休闲运动场地等方面提供了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其次,随着济南市棚户区改造建设战略的实施,该地段的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将日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也将逐渐建立起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容积率、高层居住,会使原有的邻里关系淡漠,原有的街坊邻居会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变得疏远。另一个问题是,一梯多户的设计可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视线遮挡和通风不畅的问题。经研究,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一、尽量把安置户集中安置,原有的老邻居安置在同一栋楼里,既促进邻里交往,又便于管理(功能分析图、规划总图)。

二、户型设计布局方正,关注主要房间的视野开敞和通风要求,将极大地提高户内的舒适感(户型分析图一、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结合本方案设计提出了“理性的、简约的”安置房设计理念。充分利用了城市中的点状空间进行安置设计,做到既方便居住者的生活工作需要,又使建设成本降低,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契合了国家节约用地的方针政策(规划总图)。也服合了济南市政府提出的“按照低密度、高容积率的要求,改造要提高建设容量,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积极引导建筑向地下和空中延伸、立体建设,压缩用地规模,提高投资强度和改造综合效益,”的方针政策。

3. 旧城棚户区改造的规划原则

本次规划设计主要坚持了以下原则:一、经济性原则;套型平面布局方正,有利于结构梁柱的布局,符合经济性的要求。将住宅面宽和进深控制在较经济的范围内,可以适当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有利于节约土地。二、户型布局的理性原则;棚户区改造住房需要依靠住宅产业的现代化,通过技术进步采用一些先进适用的技术,有效的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减轻居住者的负担。三、可变性原则;户型设计考虑了家庭成员的变化,在有限的空间下,尽可能的发展更有效的空间,构建适应家庭成员变化的可持续性住宅。

4. 结论

不同的设计源于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空间结构营造不同的生活气息,变化是建筑生存之本。由于精心准备,认真分析,我院在这次棚户区改造的招投标中得到了该片区的技术标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后我们愿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设计工作中,为棚户区改造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以PDF格式查看

上一篇: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下一篇: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及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