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采茶戏寻源

时间:2022-09-29 11:00:42

粤北采茶戏寻源

采茶戏是全国惟一以茶文化发展而成的独立剧种。据史料记载,采茶戏最早形成于明末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左右)江西赣南的安远县。安远县九龙嶂盛产茶叶,于是就有了当地元宵、春节时的“九龙茶灯”。“九龙茶灯”与自粤东传入的采茶灯相融合,发展成赣南“采茶戏”,并分别经大余、粤北南雄梅岭古驿道及“三南”(赣南地区的全南、龙南、定南三县)传入粤北和粤中东江、韩江流域,再与当地山歌结合,最后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粤北、粤东采茶戏。

剧种之源

粤北采茶戏主要流行于广东北部的韶关、清远,它是在赣南“采茶戏”传入粤北后结合当地民间灯彩歌舞而形成的一种小戏,旧时称唱花灯、唱茶灯、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它原有南雄灯子、韶南大茶、连阳调子等三种流派,后经民间艺人、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的相互交融,于1959年正式定名为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成长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长期以来,粤北采茶戏流行于粤北客家地区,深受欢迎。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政府人、财、物力的支持,粤北采茶戏得到了空前发展。一些散落在民间的专业技术人才被集中在一起,并通过培训提高了水平;专业采茶剧团的建立,培养造就了一批新的人才一百多个传统戏得到了收集和整理,现代戏大量诞生。改编演出的传统戏有《补皮鞋》、《阿三戏公爷》等20多个;新编古装戏和现代戏则有近400个,其中《牛郎织女》、《刘三姐》、《晒茶》、《女儿上大学》、《称心花》以及近几年创作演出的《借婚记》、《月亮湖畔》等,均系有口皆碑的上乘佳作。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剧目对传统表现手法做了继承革新,并广泛借鉴了兄弟戏曲乃至话剧、歌剧、影视剧的长处,使粤北采茶戏不论是剧本、题材,还是作曲、唱腔设计、乐队配器,都得到了艺术价值的整体提高,体现出传统和时代的融合。目前,粤北采茶戏已成为既善于演绎传统戏、更擅于表现现代戏的地方剧种。

粤北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和外来人口众多,各地语言纷杂;而采茶戏艺人的艺术修养和水平也各不相同,他们在吸收内容和结合程度等方面也大有分别,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粤北采茶戏主要有连县、连山等县流派;南雄、始兴等县流派;曲江、翁源、英德等县流派等三大流派,其中以后者最为突出,在采茶戏的创作和演出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粤北采茶戏的题材绝大多数是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其语言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动听,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活泼风趣,风格朴实粗犷。解放以前,粤北采茶戏一直在农村演出,受其他剧种的影响不深,不像别的大剧种那样固定成型。正是这些原因,使得粤北采茶戏更灵活、自由地表现现代人思想行为的生活,像《借婚记》、《月亮湖畔》等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变化的剧目,大受欢迎,足以证明粤北采茶戏是一个可塑性很强、很有发展前途的剧种。

音乐之源

综观粤北采茶戏的音乐,大致可以分析出其三个来源。

首先,粤北客家山歌、民间歌舞曲调、民间演唱音乐,是粤北采茶戏音乐最基本的来源。粤北采茶音乐最初的曲调,就是来自古代甚为流行的“采茶歌”小曲。据民间艺人传说,这种古老的“采茶歌”在唐朝就有了,而元杂剧的“南吕宫”套曲的第八音曲调就是“采茶调”,可见采茶歌在元朝已成为我国戏曲音乐的一个曲调了。按照一般规律,一种音乐的产生、流行、直至为戏剧所吸收,应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采茶歌”的流行,必然又早了许多年。粤北地区流传的曲调大致有三种,来源也不同。第一种是长江以南各省广为流传的“十二月采茶歌”。这种曲调的来源,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来自湖南、湖北,也有人认为来自江西、浙江。而粤北采茶戏老艺人则较多认为是由江西“九龙山歌”演变而来的。第二种是从福建采茶调演变而来,只是略有变化。

第三种则是直接由粤北客家山歌演变而来。对比一下“新采茶”和“老采茶”歌,可以发现,它们曲调的音阶、调式、旋律的大致走向、句尾落音基本一致,只是“采茶歌”的节奏规整、明快,旋律增加了新的因素,显得较流畅华丽,具有歌舞曲调特点,山歌则较自由。

粤北的“纸马”,“推车”、“春牛”等灯彩一类民间歌舞曲调,也是粤北采茶戏音乐的重要来源。采茶歌到明末清初发展为采茶歌舞,叫“采茶灯”或“茶灯”,它和“纸马”等等灯彩歌舞结合,互相交融,后从歌舞发展为地方小戏。“纸马”等灯彩歌舞曲调,则发展为粤北采茶戏音乐的基本曲调。

除客家山歌和民间歌舞曲调外,在粤北及广东客家地区广泛流行一种民间说唱,称作“莲花曲”或“竹板歌”。其特点是连说带唱,擅于叙事。这在粤北采茶戏唱腔中很容易找到它的踪迹,不但保留着其古老的曲调,在一部分唱腔中的连说带唱、说白和朗诵兼用的特点,实是继承和发挥了“莲花曲”这一民间说唱形式。

其次,赣南、湘南、广西等采茶戏对粤北采茶戏音乐具有重要影响。粤北采茶戏与赣南、湘南、广西等地的采茶戏属同一类型的地方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粤北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兄弟剧种各方面的优势,尤其是赣南采茶戏和湘南采茶戏对粤北的影响极深极大。

据一些老艺人说,清代道光庚子年(1840年)赣南采茶戏艺人刘琼、夏祥凤(一丑一旦)到仁化扶溪演出就曾传艺给当地艺人刘振光。自此以后,两地艺人常有往来,如南雄县的兰祥云、钟南石等人都投师于赣南老师傅。他们大量学来赣南的剧目和音乐,包括诸如“上山调”、“斑鸠调”及一些间奏音乐。

湘南采茶戏传入粤北的确切年代,目前还不清楚,一般认为至少也有一百多年。连县罗能快、连南县周元等人都曾投师道州采茶戏老艺人,他们同样学了许多湘南采茶剧目和曲调,剧目如《卖杂货》、《打鸟》、《偷菜》等等,曲调如“诉板”、“出门调”、“四平调”等等。

广西采茶戏对粤北采茶戏的影响虽然相对较小,但两者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连山县的艺人也从广西贺县吸收过不少东西。

再次,祁剧、粤剧对粤北采茶戏音乐也有其重要影响。清朝中叶以来,祁剧向广西、广东、江西扩展,三省的很多剧种都受到它的影响。粤北采茶戏主要在伴奏、间奏音乐方面吸收了祁剧的音乐成分,如“板头”及一些牌子。粤剧一些曲调被吸收到粤北采茶戏中来,主要是通过民间“八音班”。过去采茶戏的乐队不少是八音班的底子,于是很自然地把粤剧的一些小曲及婚丧喜乐运用到采茶戏中来了。此外,粤北采茶戏还吸收了一些湖南“丝弦”、赣州“南北词”、湖北采茶、安徽“凤阳花鼓”、江南小调等曲调,尤其是凤阳花鼓对粤北采茶戏的影响也很值得研究。目前,还吸收了较多的现代音乐的元素用于音乐以及伴奏乐器中。

粤北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众多外来的优秀因素,巧妙地融合于自身,形成并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以众多优秀的作品和人才,成为中国戏曲大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笔者谨以此文祝粤北采茶戏之花愈开愈艳丽、祝采茶音乐愈奏愈响亮。

上一篇:戏剧之乡:又是收获季节 下一篇:提线木偶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