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次,编织艺术人生

时间:2022-09-10 11:38:33

无数次,编织艺术人生

在静安区的一条小马路上,周燕萍以月租1800元租了一间老房子,作为她衣食起居的小家。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周燕萍早早起床,开始整理满满一箱的个人相册。每一张倩影的背后,都是一段回忆、一个故事,是她多年演艺生涯的速写,是她随身珍藏的珍宝。这一收拾,不觉已近正午,周燕萍叫了份外卖,匆匆吃完后,披上件玫红色的外套,坐进她的那辆白色轿车里。

约摸二十分钟后,周燕萍来到了场中路的一个居民住宅的顶层。进门,就有一块金色的匾牌,上面刻着“上海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几个字。这里,就是她经营了三年的上海首家个人京剧工作室,是她倾注全部心血,苦心经营的艺术梦想家园。

无数次穿梭于大家与小家之间,周燕萍编织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双城记:江西・上海

因着一双机灵明澈的大眼睛,周燕萍被老师一眼相中,开始了不寻常的京剧情缘。从江西艺校毕业后,她正赶上传统戏的热潮,于是便在《打渔杀家》、《四进士》、《白蛇传》和《秦香莲》等剧中初试身手,在当地积聚了不少人气。可到了1984、1985年,情况变得窘迫起来,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为维持生计,京剧院不得已开起了歌舞厅。被拉去帮忙的周燕萍,凭着出挑的外形和甜美的嗓音,进入了另一片载歌载舞的空间,并应广东和福建歌舞团之邀,多次参加各类歌舞演出。

1989年,正当大伙儿忙着走穴赚钱时,周燕萍却做出了一个相反的动作――自费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声乐。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人和事,需要的是勇气;学有所成,学到自己追求的东西,得到的是幸福。如今,当周燕萍再次回到家乡时,当年的伙伴大都已改行,有的在剧院检票、有的在放电影,境况并不如意。对于自己的执著和坚守,周燕萍感到很满意:“上海和江西的艺术气氛毕竟不同,在这里,强手如云、名家荟萃,鞭策我不断学习和追求,正所谓‘艺无止境’。”

无数次往返于江西和上海之间,周燕萍编织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双重奏:美声・京剧

听过周燕萍演唱的人,都夸她天生一副靓嗓,明亮而通透。其实,除了先天条件外,更得归功于周燕萍在上海音乐学院三年声乐训练的成果,归功于那位学美声出身的“魔鬼教练”――陈星。

陈星坚持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她这样给周燕萍示范发声方法:“把横隔膜打开,感觉像打哈哈一样,这样声音才能传远。”然而,唱了十多年京剧的周燕萍早已习惯将气息捏在嘴里,要想在短时间内调整过来,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几下不行,陈老师急了,一遍遍、一句句地帮她纠正。于是,一堂45分钟的课经常会延续到一个多小时才结束,让周燕萍吃了不少“苦头”。

三年的声乐学习,让周燕萍受益匪浅。“有些京剧老艺人不懂科学的发声方法,老捏着嗓子唱戏,这样容易损坏声带,结果往往是四十多岁就遗憾地结束了艺术生命。其实,人体就像个大音箱,需要合理使用全身各个部位,声音才能收放自如。有了美声基础,我就能在演唱不同类型曲目时,自己琢磨和加以调节了。比如唱民歌和唱京剧,两者气息都比较靠前;但唱歌必须送气,而京剧咬字比较干硬,更注重唱做与情感的结合。”

无数次穿梭于美声和京剧之间,周燕萍编织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双面秀:“周大胆”・“周队长”

结束声乐进修后,周燕萍在大世界的“中国风民乐团”找了份工作,每天演出两场,既唱歌又当主持,有时跟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一起演出,有时也回到江西录制节目。时间,就这样在忙忙碌碌中飞逝,转眼到了1998年。

人生是如此的奇妙,它能推你离开,又能拉你回来。当年那个大眼睛的“小铁梅”,似乎注定要回归她最初亮相的京剧舞台。在“立邦杯”第五届全国戏歌比赛中,周燕萍以一曲《送瘟神》获得金奖。在接受采访时,周燕萍谈起了自己曾经学戏的经历,于是便有人鼓励她去上海京剧院试一试。

这正是周燕萍所希望的。

她开始跟许美玲学习梅派青衣,不久就在逸夫舞台举办了个人专场,并于次年考入上海京剧院二团。以后的日子里,周燕萍边学边演,为自己积累了《坐宫》、《二进宫》、《海港・忠于人民忠于党》等一大批拿手唱段。在黄桥巡演时,周燕萍出演全本《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演完后得了个“周大胆”的称号。原来,演员排戏一般要经过“走排”和“响排”两个阶段,前者是为了熟悉舞台位置,后者则是为了与乐队达成默契。周燕萍在没有时间“响排”的情况下,拿下了整台戏,她的勇气和毅力得到了全团同行的敬佩。

周燕萍乐于做个“自由职业者”,这样既可以在院里排戏,也可以承接商业演出。不过,时间一长,困惑也随之产生,如档期冲突、精力牵扯、薪酬压力和人情世故的处理等。于是,团里两个好友向她提出创办个人工作室的设想。周燕萍听后,犹豫了一阵,在大家的鼓励下,终于决定放手一试,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周燕萍把自己的工作室比喻成“游击队”,她自己就是“周队长”。“回到京剧界后,我发现自己挺能发挥的。经营工作室虽然艰辛,但我的积极性却很高,每天也过得很充实。由于我比较热心,有时遇上一些企业搞活动,我会帮着主持、演唱,于是和外界有了较广泛的联系,这反过来也有助于工作室的运营。”不过说到底,这个“游击队长”实在不好当,周燕萍也常常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单纯搞艺术,而不用为工作室的柴米油盐奔忙。就拿新戏《道观情缘》来说,它对一个演员和一个经营者的意义是十分不同的。“这不仅是部个人艺术作品,也是工作室多年来的心血和成果,我从心底里想把它做好。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真希望全国能有更多像我这样的‘游击队’,让京剧走入寻常百姓家。”

双丰收:普及・原创

从2003年9月成立至今,“上海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已走过了三个年头。虽说知名度并不大,但他们的演出足迹却遍布全国――部队、社区、学校、敬老院,最远的一次到了新疆建设兵团。坚持普及和原创两条腿走路,是周燕萍当初为工作室定下的思路,如今看来,这条路是走对了。京剧要争取的观众,正是那些没时间接触京剧的人群。“以前,我只是简单地做这做那,现在我会更多地和朋友交流。有些人原来觉得京剧离他们很远,但和我接触后,他们也能逐渐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然后走进剧场。”

自推出全本《白蛇传》后,周燕萍就一直想为工作室打造一部原创京剧,虽然手中也拿到了不少本子,可与老搭档于万增商量后,觉得那些题材都不很合适。可巧,在文华里会所,周燕萍遇到了前来“吊嗓子”的翁思再,达成了《道观情缘》的创作意向。随着作曲赵润、导演童薇薇和形体指导周雪雯的陆续加入,一个实力雄厚的主创队伍形成了。这些在各艺术领域都有所建树的文艺工作者聚拢在一起,不仅是为了追求共同的艺术理想,同时也为了表示对周燕萍和她的工作室的鼎力支持。

为了排演京剧《道观情缘》,周燕萍向朋友借了几十万,本想以房产证做抵押,不料却因自己的“马大哈”,怎么也找不到房产证了!朋友却并不计较这个,他们说,你经营工作室本就不易,更何况是用这笔钱去做一件对弘扬民族文化有好处的事呢!

无数次求索于普及和原创之间,周燕萍编织着属于自己、更属于京剧事业的艺术人生。

上一篇:一颗热爱京剧的心 下一篇:人过留影,戏过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