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融合的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29 09:33:59

基于产业融合的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建立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对经济调结构、促转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对江苏常州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表明,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之间存在互为支持、互为配套的协作关系,地方政府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要坚持规划引领,注意产业政策的配套和产业均衡发展。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新兴产业 产业融合 互动发展

自进入“十二五”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下,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各地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重要路径。然而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培育新兴产业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告诉我们,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陈宪、黄建锋,2004)。任何经济体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或培育新兴产业的进程中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必须要坚持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才能实现产业经济健康发展之路。鉴于此,从产业融合视角探讨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关系,对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实现“十二五”提出的各项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回归模型构造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构造

为了分析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构建了一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1),其中XXCY表示新兴产业增加值,XDFWY表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α、β为常数,ε为误差项(Romer,David,2000)。

XXCY=αβXDFWY+ε (1)

另外,为了能够全面比较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同时考虑到计量分析过程中可能存在异方差问题,下面对表1中各项数据指标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则上述一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则相应变成:

lnXXCY=αβlnXDFWY+ε (2)

(二)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实证分析数据采用常州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增加值数据,主要来自于2000-2010年的《常州统计年鉴》和常州统计局提供的相关数据,数据分析工具软件采用Eviews6.0。由于资料收集原因,其中新兴产业中不包括新能源产业,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对序列数据lnXXCY和lnXDFWY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lnXXCY和lnXDFWY均为一阶单整序列,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

(二)协整检验

由上面的平稳性分析知,lnXXCY和lnXDFWY序列满足协整分析的条件。以下利用Granger检验方法进行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协整检验。首先用OLS方法估计变量lnXXCY和lnXDFWY的回归方程:

lnXXCY=αβlnXDFWY+ε

估计结果为:

lnXXCY=2.511815+0.618453lnXDFWY

(15.96)** (16.58)**

R2=0.94,D.W=0.72,F=275.22。

在一元回归时,D.W.值均很低,表明序列数据存在较强的自相关,需要进行自相关校正。进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GLS),结果如下:

lnXXCY =2.735430+0.571943

(11.95)** (10.87)**

lnXDFWY +0.924295ma(1) (3)

(26.70)**

R2=0.97,D.W=2.1,F=237.7826。

由此,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为:

ε=lnXXCY -2.735430-0.571943 lnXDFWY -0.924295ma(1) (4)

修正效果明显,基本消除序列自相关,且各项指标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可以进行残差ADF检验。对残差项ε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是否平稳,得到表3中的结果。

由表3可知,在检验形式(N,N,3)情况下,残差序列ADF检验统计量明显小于显著性水平为5%时的临界值,估计残差序列ε为平稳序列,即ε~I(0)。这表明lnXXCY和lnXDFWY间存在协整关系,即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这种动态均衡关系说明常州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间呈现出一定的协调性。由计量检验结果分析可知,现代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将随之增长0.57个百分点。根据常州“十二五”规划、《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中提出常州“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生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的目标,可以测算出常州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十二五”年均增速为30%左右,根据式(3)可以预测相对应的常州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8%左右,而根据常州“规划”提出要在2015年全市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900亿元的目标,则要求常州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至少保持在25%左右。因此,从式(3)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常州现代服务业增速与新兴产业增速不相匹配,必须要加快常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否则就会影响“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顺利实现。另一方面,也说明常州现代服务业相对于新兴产业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特别是在一些知识密集型高端服务业方面,例如“两化”融合方面,常州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就存在许多合作机会,只要二者能够良性互动发展,必将促进常州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和产业竞争力的加速提升。由此可见,常州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间存在相关性,两者有着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联。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揭示变量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因此,本文对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间的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为了更准确反映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处使用常州1978-2010年间工业产值代替新兴产业、服务业代替现代服务业,结果见表4。在滞后期为1时,此结果均一定程度拒绝原假设,说明常州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均为对方的Granger原因,即新兴产业对现代服务业具有促进作用,而现代服务业也对新兴产业具有推动作用。

(四)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模型(1),在经过消除异方差处理之后得到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XXCY=0.65XDFWY+0.41ar(1)+

(10.97)** (1.23)**

0.99ma(1) (5)

(5.08)**

参数下边的括号中的数字是该参数显著性检验的t-统计量值,“**”表示在5%水平下该参数是显著的。该回归方程的调整R2为0.976650,而调整后的判决系数为R2=0.968867,这说明现代服务业对常州新兴产业增加值有整体的解释意义;而且D-W统计量为1.710648,可以认为回归方程不存在序列相关,因此该方程完全可以解释常州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间的互动发展联系程度。

定量分析结论

第一,常州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发展关系;回归方程(3)、(5)表明常州新兴产业增加值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线性相关关系。若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则新兴产业产值将平均提高0.57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每增加1元将带动常州新兴产业增加0.65元。表明现代服务业在提高常州新兴产业产值方面具有一定的内在推动作用。

第二,常州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培育型产业,必须要密切注意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产业发展空间潜力巨大。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是互为支持、互为配套的协作关系,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加强产业宏观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产业政策的配套和产业均衡发展。另外,常州新兴产业未来广阔的成长空间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机遇。

以上实证分析表明,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之间呈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存在一种动态的互补互动机制。因此,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调整政策,必须要坚持在各类产业规划的引导下,不断深化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的互动协作发展。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市场、产品或服务,以及吸引资本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互动融合发展关系,实现区域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孙红军、戚建强、李红,2012);其次,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都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现代产业,过去传统单一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实需求,实现地方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也需要尽快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思路,改革人才输送和教育办学模式;最后,促进区域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地方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聚黏力,通过产业集群间服务纽带和集群内部的创新活力粘结起来的,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互动发展的紧密联系。目前,常州创建的“一核八园”在地方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显示出优势产业集群的龙头作用。“一核八园”中绝大多数都是与常州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关系最紧密的企业,自身就有高技术服务业的功能,常州应该继续加大“一核八园”建设力度,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其集聚效应和园区产业间的黏力,使“一核八园”成为常州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Romer,David.Advanced Macroeconomics[M].Boston:McGraw-Hill,2000

3.张红娟,蒋涛,沈正平,刘海荣.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徐州市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2011(9)

4.孙红军,戚建强,李红.发展现代服务业,助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2(1)

上一篇:基于过程视角的创业能力概念框架构建与检验 下一篇: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R&D效率比较及差异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