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时间:2022-09-29 09:27:26

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摘要】智力因素一般是指人类在认识理解事物中所具有的感知力,他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判断力等,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意向活动因素),我们通常研究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向、毅力、性格等。

【关键词】数学情感 学习兴趣 坚强意志 良好习惯 非智力因素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有些智力不错的学生,由于对学习兴趣不足没有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习惯,学习成绩平平,而另有一些学生智力并不十分好,但他们有坚定的信心和学习的毅力,加上良好的习惯及对数学的兴趣,而数学成绩优异。这就启发我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智力因素显然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甚至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一些心理学家几十年的追踪研究也表明"突出人才和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并不限于智力的高低而是决定于自信心坚持性,及自制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劣"。另在一份报道中对杰出青年的调查也反映出了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1.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所谓学习动机一般分成两类,一类是远大的,我要为祖国的腾飞而努力学;另一类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联系起来的,如我要在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优异成绩,在班级取得大家的认可。对于教师来说这两类动机都不忽视,忽视了第一类动机,学习热情不能持久,不能克服学习道路上接踵而来的困难;忽视了第二类动机,学生就没有干劲,打不起精神。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它是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不可缺乏的因素,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而且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正像大家所熟悉的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发展学生对数学现象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注意力,教室就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寓有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三个环节的兴趣激发。

1.1 课堂引入。有趣的开头,能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如坐标系的引入,数列的引入,数学归纳法的引入,球冠的引入等等。

1.2 课堂提问。带趣味性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如:平行线定义中为什么要在平面内。

1.3 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授尽可能结合实例使教学内容和兴趣溶为一体,以创造"愤"和"悱"的情景。教学中,这种信号应持续不断,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状态之中,但应注意牵强附会的兴趣引导或频频的兴趣激发,有时会喧宾夺主,学生会感到远离教学内容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兴趣引导必须做到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喜、哀、乐的心情,它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是学习行为的动力,可影响和调节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使学生活动具备"能源"。同时,情感也可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甚至丧失求知欲望,给学习带来阻力。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起主导作用,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方面,应注意以下两点。

2.1 教师要为人师表。

中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教师的一举一动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言行。数学教师不仅担负着上好数学课的任务,同时也担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一个有威信的数学教师,学生是乐意接受其教育的,并不自觉的模仿其言行。师生之间很容易建立积极的情感交往。怎样才能做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呢?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感受到"母爱"。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水平,一个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表现在他对教材的认识水平上,同时也表现在他对学生认识的水平上。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三对基本矛盾。

(1)要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矛盾。教师必须深钻教材,认真备课,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合理安排。精心设计,找到教材中的"素质元"。

(2)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是三对矛盾中的主要矛盾,要处理好这对矛盾,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条件和掌握知识的底码,实施恰当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的面部表情、信任的目光,必将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彼此产生出好的情感体验,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期待环境,教师的语言要力求简洁、严谨、逻辑性强,使学生感到入情入理,坚信不疑,激起对教师的敬佩之感和学习的热情。

(3)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必须严守大纲,立足与教材,严格遵循量力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把知识"物化"在自己身上。

2.2 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个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感情就谈不上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教师不应以粗暴的态度去打击学生,挖苦学生,而应以诚相待,好学生有缺点照样批评,不能一味地迁就,防止出现骄傲自满情感,固步自封;对后进生要加强辅导,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尽量给他们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要常与他们接触交谈,了解他们心理状况,以教师的深情厚爱去影响他们,使其产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

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坚强意志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它对人们行动起支配作用,包括目的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等,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优秀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毅力。

中学生在解数学题时存在着四种困难。

(1)理解性困难:如对提议不理解或不易发现隐含条件。

(2)构造性困难:如不会构造数学模型,建模困难。

(3)运算性困难:如运算准确性差,速度慢。

(4)判断性困难:不能确定自己做题的对错。

对于这些困难,教师要心中有数,及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疑点,克服困难,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意志和自信心。

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毅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也会有反复,教师要常抓不懈。采取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

4.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从本质上讲是世界观的问题,无论学生现在学习知识还是将来从事各种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中只要进行一下分析便不难发现:教师为使学生理解某个概念,掌握技能,提高解决某类问题的能力,纠正某种错误而苦费心思时,真正使教师为难的并非学生的"愚笨",而是学生平时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即定势)也就是学生固有的不良习惯,如马虎的学生、粗看就做,这不是"智力"原因吧。

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和途径,古人云:"善学着,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卓有成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有重要的作用。要教学生学会学习。

正确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组成:(1)预习(课前课后)寻找疑难;(2)认真听课,边听边思解除疑难,做好笔记;(3)认真练习,消化知识;(4)课后学习独立作业;(5)自我核对,科学评价;(6)课外阅读,相互交流;(7)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等等。

教学中要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等,一定要透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记忆,教会学生理阅读数学教材,勤思多问,并善于发现问题,加强习题训练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以及解题的范围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以纲代目,学会单元小结,了解知识结构,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帮助理解,便于记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指导学生沟通不同部分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数学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尤其从一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一生受用不尽。

上一篇:调动物理学习积极性,减少"学困生"的产生 下一篇:打造小学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