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之精灵:教书匠的一门新爱好

时间:2022-09-29 08:01:20

前不久,与外校一位开出了多门慕课的教学名师聊感受。欣慰之余,她说教师到了60岁都可以考虑做慕课。是啊,大学教书一辈子,把自己熟悉与热爱的一门学问,融入个人独有的教学体会,以慕课的形式不仅可以留下来,还可以用出去,应当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联想到北京大学近两年来参与开慕课的老教师,好几位都明显有如此情怀,让人不禁嗅到一些令人兴奋的端倪。

半年前,我写过一篇博客“将来,也会有慕课发烧友”。当时脑海中的意象,是四年前北大刚开始慕课之旅r感受到的一些中青年教师的精神状态(用心琢磨各种讲课视频的制作方式与技术等),并没有特别往老教师方面想。现在看来,老教师们或将成为慕课浪潮中的一股显著的力量。

再早一些,2013年夏天,为调研慕课的情况访问美国。接待我们的一位斯坦福大学教授说他就做了一门慕课(狭义相对论),聊到学校是怎么支持这类事情的,他说学校并没有特别支持,他的课完全就是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每天下班后自己架个摄像机给自己录像完成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上Coursera,其中斯坦福大学Larry Lagerstrom教授开的慕课Understanding Einstein:The Special Theory ofRelativity即是)。那次访问,走了多个地方,见了不少人,但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各种爱好者(发烧友)的存在,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有趣且有益的现象。放眼望去,许多年前就开始有了无线电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登山爱好者等;近些年来,又新出现了广场舞爱好者、马拉松爱好者等;林林总总也是与时俱进。人们为这些爱好自发地投入时间,投入精力,甚至投入金钱,只是向往着某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满足。

做慕课是不是也将成为一门新爱好?我看很有可能,因为它己基本具备作为一种个人爱好的所有特征。

第一,可以从零开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己就可以做慕课,不一定要有团队。慕课制作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量力而行,初始成就感容易获得。不像有些活动,初始门槛高,过不了则一事无成。自己做慕课,现在只要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能满足最低设备要求,办公室或家中都可以是合适的场所。高大上的设备好不好?好,但不完全必要。就好比专业摄影器材能拍出很棒的作品,但现在手机也能拍出不错的照片。按我们过去几年的实践经验,准备一门完整慕课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大体与写一本教材差不多。

第二,追求卓越,有很大空间。也就是说,随着对技术的熟悉、能力的提高、对慕课教学范式理解的加深,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还是在过程上,都能感到学无止境,个人水平可以不断精进;而与他人合作,则能带来新的视野与乐趣。我们2013年开出的一门课,可以说已经不错了,但后来几乎每年都有改进和调整,有些是在视频方面,有些是在习题方面,有些则是在论坛的管理方面。这种能动态改进的特点,也正是慕课的魅力之一。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看到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投入,效果会更好,因此还有很大空间。

第三,不孤独,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教育情怀,人皆有之,开放教育,己成大势。将自己喜欢且明白的学问,不吝啬地告诉他人,似乎是人性的一种自然取向。过去几年里,认识了北大上百位参与慕课的教师,在各种慕课论坛报告会之类的活动中,也接触过许多外校的教师。得到的一个强烈印象是,当他们意识到慕课实际上是人人触手可及的,并不是虚无缥缈、高高在上的,常常兴奋不己。而一旦自己的慕课上线,寻求交流的意愿常溢于言表。这就是慕课成为一种爱好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

第四,能获得令人愉悦的回报。但凡爱好,人们潜意识中追求的回报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体现为不断升级的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而同道之间的交流切磋与点评赞赏则能带来进一步的愉悦。在这方面,慕课其实体现得更好。自己做的慕课,除了可以个人欣赏、不断打磨完善,以及开课者之间的切磋外,还有一个新维度,即开课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慕课学习者,大都是素不相识的人,在互动中感受到自己的慕课“无意中”帮助了一些并不相识的人,常常是令人欣慰的,也就是一种很珍贵的回报。

在讲述以上四点之前,我说当前慕课的发展状态己“基本具备”作为爱好的特征,那就是还有不够的地方。是什么呢?我想主要就是开课者与平台之间的技术联系。目前,把教师准备好的材料放到慕课平台上,让人们可学习,依然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将来,当人们感到部署一门慕课就像在网上发几篇博客、往云盘上载几段视频那么容易的时候,看吧,会出现一个什么景象!

从这里出发,我畅想慕课将成为一种社会性的爱好,尤其是成为对广泛传播教育有兴致的教师们的一种爱好。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境:有人在家书画篆刻,我们在家雕琢慕课;有人带着“长枪短炮”参加摄影旅游,我们上网进行慕课交流。其他事情忙了,就放一放;闲暇下来,再看一看。有目标,但没有限期;有追求,但不为名利。这就是慕课,除了可以是工作的一部分之外,也将是一个爱好――一个徜徉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空间中的精灵。

上一篇:互联网+教育视域下微课圈在土木识图课程中的应... 下一篇:加强作文常规指导,提高学生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