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时间:2022-09-29 07:23:02

[摘要]卡尔·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哲学成就几乎涉及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证伪主义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灵魂,是建立在批判归纳主义与证实主义基础之上的,尽管波普尔证伪主义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精神,但也存在局限性。

[关键词]波普尔;证伪主义;分界问题;归纳问题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33-02

卡尔·波普尔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哲学成就几乎涉及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在探讨科学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他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原则和归纳法,提出了以证伪主义原则、试错法和科学发展动态模式为主要内容的证伪主义思想,实现了人类认识论上一次质的飞跃。

一、波普尔提出“证伪主义”的背景

中世纪经院哲学片面强调三段论演绎法,把科学探索变成了概念游戏,堵塞了科学发展的大门。随着文艺复兴的思想大解放,实验科学开始兴起。英国科学家培根创立了科学归纳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古典归纳主义方法论体系,认为经验是科学理论的唯一可靠来源、归纳法是科学发现的唯一正确方法。尽管现代归纳主义者对归纳主义方法论进行了重建,但其在逻辑上、认识论上和实践中都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难。波普尔的证伪思想便是在归纳主义方法论面临困难,并在批判归纳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基础上以及现代科学革命的震撼和启迪下提出来的。

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理论

(一)证伪主义的方法——试错法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又称“批判理性主义”或“否证论”,其主要原则在于“证伪”,而“证伪”的方法在于“试错法”。其一般步骤:首先大胆提出猜测和假说,然后努力去寻求和提出与猜测和假说不相符合的事例,并且根据这些事例对猜测和假说进行否定,甚至完全否定。如果第一次尝试失败,就继续提出更好的猜测和假说,并运用同样的步骤对其进行证伪,事实上,这种试错法是永无休止,没有终点的。可表示为:假说——事例——假说(更完善的)。“试错法”在其本质上是演绎的方法,人们通常把从一般原则推导到具体事例的过程称为演绎,而把由具体事例推导一般原则的过程称为归纳。然而,波普尔不但否认了科学理论的发现是归纳过程,而且进一步说明了经验科学方法的性质是演绎。波普尔得出结论: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错误,都包含着潜在的错误,并且在将来的某个时候都会经不起检验而被证明是错误的。证伪主义的基本概念是可证伪性,波普尔抓住了可证伪性概念,把它用作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不存在从“靠经验证实”而推出的理论的归纳法,这在逻辑上是不允许的,通过可证伪性概念解决分界问题而导致了归纳问题的解决,从而引起了以证伪性为实质的方法论——试错法,并将科学的观点推广到社会各个领域。

(二)证伪主义的两大核心问题

1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

波普尔从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只要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属于形而上学。波普尔则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在这里所说的可证伪指逻辑上的可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如地心说、燃素说等,也包括迄今未被证伪的,但在逻辑上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论。有个简单断言的例子其所指的意义上是可证伪的:星期天从来不下雨。我们只要观察到有一个星期天下雨就能被证伪。如果存在与某个假说相矛盾的逻辑上可能的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这个假说就是可证伪的,如果这个或这组陈述被确定为真的,就会证明这个假说是假的。

2 科学与非科学的归纳问题

依照波普尔的逻辑,归纳问题与分界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既然证实原则被否定了,和证实原则密切关联的归纳法显然也是不可靠的。按照波普尔的逻辑,他把“可证伪性”看作分界标准,由此就解决归纳问题。因为波普尔认为,“归纳问题的根源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冲突:一是休谟的发现,即通过观察或实验来证明定律的正确性是不可能的,因为定律是超经验的;二是这样一个事实,即科学时时处处都在提出和使用定律;三是经验主义的原则断言:科学中只有观察和试验才能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科学的陈述,包括定律或理论。”这三方面发生矛盾的条件是:人们假定对科学陈述进行证实和否证二者原则上都是可能的,于是要求所有经验的科学陈述都是“可最后判决的”。而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分界标准只承认否证意义上的可判决,他认为“无论如何,理论都不是从经验证据中推导出来的。心理归纳和逻辑归纳两者都不存在。从经验的证据中只能够推断出理论的虚假,而且这种推理是纯演绎推理”,显然“可证伪性”分界标准不必以任何归纳推理为前提,因此按照波普尔的观点,从可证伪性作为科学判据出发,归纳问题产生的条件就不存在了,矛盾也无从产生。同时在可证伪性基础上,波普尔认为“科学对于定律或理论的接受只是尝试性的;所有的定律和理论都是猜测或尝试性的假说”“归纳的整套装置都变得不必要,只要我们承认人类知识的普遍可错性,或者如我喜欢称谓的,人类知识的猜想特性”,由此,波普尔认为“可证伪性”解决了归纳问题。

(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科学的证伪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驳、批判和革命的过程。在没有任何新的例外出现以前,在科学的逻辑理论被证伪中都会出现,能够产生预期结果的理论的效果,但是就算被证伪N遍,任何时候也不排除在N+1次有例外情况出现。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越丰富、精确和普遍,其可证伪度就越大,科学性就越高。由此,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的理论假说,即P1TTEEP2的四段论模式,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基本思想。其P1表示问题,TT表示试探性理论,EE表示排除错误,P2表示新问题。公式表明科学从问题P1开始,通过提出各种大胆的试错性的猜测TT,然后对其进行批判、反驳或证伪EE,提出逼真度较高的理论P2。然而P2即使经过观察和实践的严格检查,它最终都将被证伪,证伪一个理论并取代新的“猜测”,这样科学才能在清除错误中前进。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针对解决问题提出猜测,经过事实检验,暂时达到真理,然后会再有新的问题出现,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所以我们说,知识的增长是借助于猜想与反驳,从问题走向问题的发展,没有真正意义的独立思考,科学研究是不可能有创新的。

三、“证伪主义”的理论缺陷

证伪主义者认为科学的主要特征是证伪。在一个逻辑推理中,如果一个理论的结论是真的,其前提并不一定是真的,其证实就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但是,如果一个理论的结论是假的,那么它的前提就一定是假的,所以证伪是具有逻辑必然性的。在逻辑上,证伪原则和证实原则似乎的确是势不两立,根据这种证伪和证实逻辑上的不对称性,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只能被证伪,不可能被证实,追求理论的证伪才是最根本的科学态度。但是,波普尔的理论尽管有积极意义,但却过分夸大了证伪的作用,忽略了对证实主义的合理继承。我们的科学研究不可能总是否定性的,证伪作为检验理论的方法总要肯定和确立那些否证不了的理论,它最终要有一个肯定的结论。应当说,证伪对科学认识的作用离不开证实的作用。

今天,重新认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从中汲取我们所要的养分,为哲学与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在人类科学探索中,破除旧的不符合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同时也是在创造新的更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批判精神与科学的创造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应做到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上一篇:从广义修辞学角度看语篇构式“代言体”的接受... 下一篇:造而生 型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