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探索

时间:2022-09-29 06:18:31

机械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探索

摘要: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工艺规程编制

1 课程改革的背景

1.1 改革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理论课教学过于繁重。而实训教学项目又过于单一,学生对机械工种的综合加工能力欠缺,这也是机械专业实践课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对普通机床的操作与维护、中等复杂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机械零件检测等相关职业能力缺乏,难以胜任机床操作工、车间工艺员、质量检验员等工作岗位的要求。

1.2 面临问题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重学术,使得高职教育习惯于以本科教育为模板,自觉或不自觉学习和借鉴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其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包括学时设置安排上,实训课、实践课安排少,实训项目过于单一学生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多数理论教师不愿参与实训教学认识上存在偏见。

2 综合实践课程改革的思路

2.1 设计思路

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训练学生专业能力、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综合能力。

具体实施过程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创造真实的生产实习环境把综合件生产件的加工纳入教学;工艺规程的制定严格按照企业标准。

2.2 教学过程

首先我们将学生进行分组,将选取的一个班37名学生分为9个小组。然后由每个小组进行推选,推选出小组长一位。再由小组长进行分组分工,各组对分工零件进行加工。接下来每组将加工好的零件进行零件组装装配,由班级进行初选,班级汇总确定优秀装配件。最后教师再评选优秀工件,进行全班表扬。

2.3 教学目标

2.3.1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符合专业要求的、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热情和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它强调的是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

本课程要求掌握工艺规程编写的基本要求、方法;学会熟练操作普通机床加工零件,简单维护管理机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在于实践意识的培养,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进而获得的劳动意识、工程意识、责任意识、纪律观念等主观印象,引导并加以强化。

2.3.2 职业能力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高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专业的教学体系,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入手,以知识运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建立一个针对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要求学生编写工艺规程的能力;操作机床的能力;零件机械加工能力。

2.3.3 个人能力

掌握机床的操作能力,简单维护能力,提高个人的岗位适应能力。

2.3.4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核心是态度,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的、团队是个人职业成功的前提个人因为团队而更加强大,面对问题要学会借力与合作,通过认同力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育其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2.4 教学设计

2.4.1 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实施环境及资源情况:

2.4.2 课程内容设计和任务分析;(见下表)

2.4.3 教学学期授课进度计划;依据课程要求制定相应计划。

2.4.4 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3 综合实践课程改革的方案

3.1 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

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每小组进行加工工件的操作练习,完成后由教师进行工件的评分工作,最后对各个小组加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体评价。要求生产现场中包括生产工装、量具、工艺过程、材料、操作者、环境和过程设置,如:进给量、速度、循环时间、压力、温度、生产线节拍等的设置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制定。对于每一个现场,要求清洁整理、照明、噪声、HVAC、ESD控制和与清洁整理有关的安全隐患。

3.2 项目任务化

设置4个学习情境分别为普通车床操作48学时,普通铣床操作30学时,磨床操作12学时。其中普通车床操作包括:传动轴的加工,螺纹的车削加工,螺母、垫圈的加工,锥度球形手柄的加工,齿轮毛坯的加工;普通铣床操作包括:标准齿轮的加工,伞齿轮的加工,轴上键槽的铣削加工;磨床操作包括:阶梯轴的磨削加工。

3.3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形成课程特色和优势的根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其中该课程教师队伍包括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2名,双师型教师2名。

3.4 效果评价

学生乔欢欢这样写道以前整天大多数都在教室上课,很没劲。这次既充实了大学生活,又有很大的收获,老师们的教导使我对机床不再陌生;学生代浩这样写道: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该采取理解记忆方式;学生党雷这样写道:通过实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认识到作为团队需要团结合作。教师普遍感觉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较差,应该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4 课程改革的思考

开发适合学生加工的产品真正实现产学结合,让学生的作业成为产品;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优化课程体系,解放教师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实现用人单位与职业院校用人、育人“双赢”的合作形式。应有专项的经费支持(材料费、专用工量具、刀具、配备多媒体教室等);专业基础课与实践课相互容通,建立统一的课程评价体系,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实践课程教育档案。

参考文献:

[1]祝成林,张宝臣.教师专业发展:基于课例研究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0(01).

[2]赵红霞,孔企平.日本课例研究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

[3]安桂清.课例研究的意蕴和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07).

[4]吴映辉,程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 职业教育研究.2008(06).

作者简介:

王亚峰(1981-),男,陕西宝鸡人,助理实验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机械加工与机械制造。

上一篇:改善网络实验环境 强化实验教学效果 下一篇:浅谈胆碱酯酶对分析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