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探微

时间:2022-09-29 04:29:18

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探微

摘要:针对学生讨厌、害怕作文课的情况,我们要用什么策略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呢?本文试从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其想象力和指导学生仿写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兴趣 想象力 仿写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对初中生写作能力要求有如下概括:“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常常会遭遇这样的窘境:学生对于老师写作辅导时布置的题目不是思如泉涌,而是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老师要他们写作的意图,也不熟悉要写的内容。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开始讨厌作文课,而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逼学生去写,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要么没有内容、言之无物;要么满篇套话,记流水帐;要么是原文照抄、生搬硬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要用什么策略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通过多方探讨,尝试了一些办法,在这里权当抛砖引玉吧!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愉快学习,饶有兴致轻轻松松地作文,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1) 美文美读,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又说:“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读书。”因此,我们应该学习现当代名家名作,把它当作优秀范文。当学生写作能力还较差时,教师应有目的地选取篇幅短小、生动感人的文章(包括课文)朗读给学生听,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营造出一种氛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文章可选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利用早读、课间活动等空隙,师生共读。因为是先听后读,学生能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学生在读中得到感悟,与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产生写作的动机。

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用深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我读完后,学生犹如梦中惊醒,纷纷鼓掌致意,显然他们是被作品里深沉朴实的情感所打动。于是我便启发学生讲述他们自己的父亲的一些平凡朴实的故事。学生的讲述很用心,也很感动人,他们体会到父亲的平凡和伟大。我趁机引导他们,你们的父亲这样伟大,何不把你们父亲的一些故事写下来呢?也许你的文笔不如朱自清,可是你的感情是纯真的,一定不会比别人逊色,那你就写写自己的父亲吧。果然,这次作文中涌现了很多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习作。

(2) 深入观察,培养兴趣

生活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不管写什么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作家无一不是先深入生活后写作出优秀的作品的。中学生更应该扎根生活。因为他们还只是靠着自己有限的对世界的认识,去写人生百态、人生感悟,往往会感到“囊”中羞涩、捉襟见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写作前搜集素材最有效的办法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那么到底怎么去观察生活,了解大千世界呢?我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要由近及远,先易后难。记录观察的事物时应先整体把握,再依照顺序,细微观察,详细记录。比如引导学生观察梅花,先让学生远看梅树,观察其姿态,然后再接近梅树,仔细地看梅花的形状,闻梅花的香味。再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梅花的诗句和典故,以及这株梅花在近年来的变化。学生通过边看、边记、边想,再查找一些资料,取得梅花树的第一手材料,为写作奠定了基础。观察人可以按照人物的身份的不同,从外貌、服饰、神态、动作、语言、性格等方面进行整理,便能积累足够多的写人的素材。

(3) 实践活动 挖掘兴趣

寻找材料,激发兴趣,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生产劳动、民间采风等方式去获得。比如本地方言里可以获得素材,民间谚语里可以吸收养分,民间节日里可以寻找民俗文化的沃土,春联、婚联等诸多对联里可以增加语言的素养。于是,我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到生活中搜集材料,如寒假收集一些对联,体味过年的习俗和传统文化,暑假去收集方言和民间故事、民间谚语等等。此外,我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生产劳动,比如对环境污染、婚丧喜庆摆酒请客过于铺张浪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这也是很好的收集素材和激发写作兴趣的方法,因为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当他们心中积聚有很多感慨后,需要表达的欲望就比较强,写作就是水到渠成了。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有了这种素质,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要以创新的教育观念,鼓励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是创造性的劳动 ,因而作文教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定势的狭小天地,放眼世界和未来。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时事讲座等,拓宽学生的学生的思维空间,选写一些与时事及科学发展相关文题的文章,如:我看朝鲜半岛局势,英美的外交,与太空人对话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材料多角度思考,多观点提炼,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可引导学生从愚公、智叟等角度提炼观点。教师也可以拟一些假设、推测、幻想等想象性作文题目让学生写,这类作文题,时代感强,有生活气息,学生兴趣大,有话说,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思路新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超越教材,跳出教材的羁绊,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探讨,有的学生认为“新装”一词应加引号,也有的学生认为文章内容不真实,文中没有一个大臣敢于说真话,这与当时的历史不符。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改写,有的学生在文章情节就安排了一位刚正不阿的大臣因对皇帝说了真实,而被砍头等。以上这些训练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三、指导学生仿写,吸取他人经验

仿写就是依样画葫芦,在学生原有的思想、生活和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着重模仿范文的某些特点或个别部分,这是一种从扶到放的必要的训练方式。模仿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最初仿写一篇作文模仿也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安排学生写一篇以“我的老师”为题的作文,我首先引导学生反复研读几篇写老师的范文后,启发学生自由作文,学生顿开茅塞,写出作文感情真挚,有血有肉,模仿是创作的起点,通过模仿可以轻松地掌握作文的决窍,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仿写中往往生搬硬套。这种现象仅仅出现于开始阶段的训练中是正常的,因为学生以这种训练本身有一个适应和发展的过程,如果出现生搬更套的现象,就必须研究如何避免了。

总之,实施“激发兴趣”“培养想象力”“仿写”作文教学,打开了学生的心灵窗户,打通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让学生真正悟出作文的门径,能从模仿中合乎规矩,直至写出有个性的创新作文。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上一篇:新课程下的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初探 下一篇:提高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质量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