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材料议论文写作中的“多向性”思维

时间:2022-09-29 04:17:31

供材料议论文写作中的“多向性”思维

摘要:大多数学生在提供材料的议论文写作中,往往立意不够新颖,选择论据单调,论证说理缺乏力度、深度。其主要原因是思维方法难脱俗套。如何才能使学生议论文写得富有新意,首先应明白写作材料的功能,借助多向性思维分析材料,广泛联想,然后筛选出切题而有新意的论点。其次,利用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从多个角度选择正反论据进行论述。第三,借助假想,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理论证。

关键词:供材料;议论文;多向性;思维

供材料的议论文所提供的材料内涵往往比较丰富,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阅历、所处的环境、知识的累积和认识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因而供材料的议论文写作是一种既可以保证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的写作途径。但是真的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把握住供材料议论文写作的方法吗?实际上不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比如,分析材料难脱俗套,就事论事,论证不够深入等。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思路狭窄,“有米也难为炊”。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供材料的议论文写作中思路_阔,言之有物呢?那就是要发挥多向性思维的作用,紧扣材料,层层联想。

多向性思维能够为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提供尽可能多的写作思路,以帮助我们从中筛选出最佳的写作方案。

一、借助多向性思维,寻找多种写作角度,筛选出切题且新颖的论点

供材料作文往往有多个可选择的写作角度。正如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所说的:“即使是一个鸡蛋,只要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就立即不同了。”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寻找出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呢?这里不妨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分析,广泛联想,就可以找出多个可供选择的写作角度。拿“滥竽充数”来说,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可以悟出“不懂装懂”,没有好下场这个意思;从齐宣王的角度,我们可以悟出吃大锅饭,会让“不学无术”的人钻空子的意思;从南郭先生吹竽的同行的角度,可以悟出“好好先生”也害人的意思;从齐宣王和齐醯囊虿庞萌说慕嵌龋我们可以悟出“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问题”。再比如,《列子》中《薛谭学讴》的故事,把材料重点放在秦青高超的本领和薛谭自以为是的错误上,可提炼出只有永不自满才能学到本领之意;把材料的重点放在薛谭的前后变化上,可提炼出提倡自觉承认错误发扬知错必改精神之意;把材料重点放在秦青设宴送行,用过硬的歌技打动、感召薛谭上,可提炼出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不要硬堵,而应因势利导之意。

有了多个角度,学生就可以选择和当前社会背景、现实生活吻合,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角度,以确定切题又新颖的论点。这里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这种论点的提出,绝不是胡思乱想,故意显示自己的逆向思维,而应该是言之有理的,不要一味地追求新奇而背离材料的主旨,无中生有。

二、根据中心论点,精心搜集论据

多向性思维关键的一点就是思维要自由奔放,要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要尽量拓展自己的思路。但其中的前提是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尽可能广泛的接连不断的“发散”开去。在完成第一步分析所提供的材料,确立中心论点之后,接着就是广开思路,广泛联想,搜集尽可能多的能够为论点服务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史书、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电影电视的纪录片所介绍的真人真事等。寻找论据,可以是教材中所学过的事例,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新鲜而又活生生的典型事例,或是有关的言论等等。而事实上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是一条线发展,只会顺着想,不会联想,导致在写作的选材上形成材料的单一罗列,不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表现为在一篇文章里论证一个论点时,所选材料不是一串同时代的古人,就是同一国度的洋人;不是一串英雄战士,就是一串人民教师。这样的材料虽然“多多”,效果未必“益善”,因为这一串串材料,都是从同一个角度、同一层次选出来的,这样说理不会全面,说服力也不强。

1.运用相似联想,类比联想,搜集与所供材料相关的内容,可以作为正面论据的材料。

2.运用对比联想,采用逆向思维,在大脑的信息库中搜集可以作为反面论据的材料。

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在一次世界酒类展销会中,中国的茅台酒无人问津,备受冷落,这时,中方人员急中生智,故意打碎酒瓶,四溢的酒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从此茅台酒享誉国际酒类市场。由这则材料,我们如果要写一篇议论文《谈“酒香也怕巷子深”》,那么,我们运用相似联想,就可以想到《工之侨献琴》中工之侨第一次献琴未加装饰而被退回,第二次献琴因刻了古U并匣之,又有贵人献上而被誉为稀世之珍。工之侨第二次献琴之所以能够成功,讲究了外观和包装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幽雅的外观和精美的包装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销售和利润。这几年企业间各种纷繁复杂的“广告战”,茅台酒老总感叹“老酒也需新瓶装”,现在社会的人才更多地注重自我推销,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有可能抓住更多的机遇。国家要让世界了解,也需要自我推销,才会更快赢得世界的信任,也才会更早地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我们还可以联想到更多的材料,然后从中选择典型、新颖、恰当的例子作论据。

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主旨,我们可以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对比联想:唐代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正是唐诗发展和诗人辈出的重要基础;我国“双百方针”的提出所引起的文化艺术的繁荣;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中国各方面的迅速发展等。这一切使我们得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开出文艺之花,稳定才是硬道理。

三、借助假想,使论证更加深入

假想也可以说是多向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假想议论,就是在文章中依据某种情况和社会问题,用假设的形式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较科学的预见,并据此作出合理的推理、论证。成功的假设在议论中,能使论证出现奇观,能把议论推入更新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

1.例证法中的假想议论。例证法是议论文中用的最多、最广的论证法。但是如果以为提出了观点,有了典型的论据,摆上去就达到了论证的目的,那就错了。议论文要善于举例,更要善于剖析事例。如果说多数学生对论据能做直接的单向分析,也就是对正面论据只做正面分析,对反面论据仅作反面分析的话还可以做到,对于更深入的多向分析和论证以及深入说理就有些为难了。不妨运用假想议论的方法展开论述。

比如,我们要论证“成功需要付出代价”这个论点,列举了司马迁这个例子。正面的分析我们就省略了,如果运用假想议论,我们就可以推测:如果司马迁因为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就放弃了《史记》的写作,他也不可能流芳千古。再比如,我们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人的理想不能实现而只能看到别人成功的喜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能忍受奋斗途中的辛劳。这里,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假想:如果这些人能够忍受奋斗中的困倦和劳累,不怕寂寞,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人享受成功的喜悦呢?

2.对所供材料的假想分析。我们还以上文中提到的“茅台酒”这个例子作假想分析。假如当时没有中方人士的急中生智给茅台酒做的活广告,虽然不能说茅台酒时至今日还可能“默默无闻”的话,但至少茅台酒不会那么早走入世界市场。可见“酒香也怕巷子深”。

有人说,写作必须破镣。正是因为我们在议论说理时缺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真到伪、由现象到本质的联想,所以才会出现议论的苍白无力、淡而无味,才会出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所以给思维插上翅膀,运用多向性思维才可能改变学生对材料主旨分析的思维定势。总而言之,运用多向性思维构思和写作供材料的议论文,是一种拓宽写作思路、使议论更加深刻的好方法。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片面夸大“多向性”思维的作用。要真正写好议论文,还有诸多重要的因素,比如深厚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知识的积累、丰富的生活阅历、辩证思维等等。

参考文献:

[1]许振兴.要注重学生议论水平的提高[J].中学语文教学,1994,(6).

[2]汪丽霞.中学语文课堂的导入与收束艺术探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蔡明.联想高人一筹 说理入骨三分[J].中学语文教学,1999,(2).

作者简介:郭俊端(1980― ),女,河南省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

上一篇:无痛护理对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康复的应用... 下一篇: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宫外孕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