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戏曲没有成熟的原因

时间:2022-09-29 03:55:07

试论唐代戏曲没有成熟的原因

摘要:唐代戏曲形式已基本成熟,但是最终没有发展壮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唐代社会重视诗歌,诗歌的高度发展使戏曲失去了成长的社会环境;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对于民间俗艺的戏曲不屑一顾;以唐传奇为代表的文言叙事小说,不符合“代言体”戏剧的要求;市民阶层尚未发展壮大,缺乏促使戏剧发展壮大的观众群体。

关键词:唐代戏曲;原因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03-01

一、重诗的社会风气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争取科举及第成为获得政治地位或保持世袭门第的重要途径,它牵连着社会上各个阶层知识分子的命运。唐代人把进士及第比为登龙门,说一个读书人登科后,“数十年间”就能“拟迹庙堂”,“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王建《送薛蔓应举》)。而且根据唐朝的法令,凡是科举及第,其本人或全家就可以免除赋役,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一定的特权。面对科举及第后种种实际物质利益的诱惑,唐代知识分子纷纷参加科举取士。

进士科在八世纪初开始采用考试诗赋的方式,到天宝时以诗赋取士成为固定的格局。唐朝诸帝,如太宗、高宗、武后、中宗、德玄等,皆喜好诗歌,嘉奖诗人,《唐语林》卷四《企羡》:“宣宗爱慕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试姓名。”以诗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为知识分子步入仕途大开方便之门,加上统治者对诗歌的喜好,唐朝由此形成重诗的社会风气。“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代诗歌的高度发达拦截了戏曲发展的正常道路。科举制度的诱导,君主的提倡,深刻影响了唐代士人作家的创作手段、题材体裁范围以及写作动机。在重视诗歌创作这一文化背景下,戏曲在唐代失去了供其发展的土壤。同时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抒情性强,内容形式上有严格的限制,这都不利于以叙事长篇为主要特征的戏曲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二、知识分子“鄙弃不复道”

唐代经济的发达,国力的强大,使士人对人生持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有着更为强烈的进取精神。长期的儒家正统思想教育,使他们始终坚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立身准则,他们渴慕入仕谋求一定的政治地位,以施展自己的满腹才华。科举选官制度则有效地将整个士阶层笼络于国家政治统系之下,使这个社会知识阶层彻底官僚化。他们承担着辅佐君主政治,宣扬道德文化,教化人民的任务,他们怀有兴国安民的雄心壮志。而戏曲是以娱乐为目的,用诙谐的语言取悦百姓,是民间的下等技艺。戏曲要求的尖锐矛盾冲突与儒家所倡导的温柔敦厚之风也是格格不入的。

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推崇诗歌、散文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杜佑《通典》卷五十《选举》三页记道:“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孝,耻不以文章达。”而在唐代,戏曲小说被视为民间俗艺,从事艺术表演的艺人地位又特别卑下。一直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的士人必然会极力避免和戏曲小说等民间俗艺接触,“这就使得我国古代戏曲小说艺术的发展,长时期和上层文化精英脱离,难以在文学艺术水平上得到根本性的提高,无法和诗歌散文等传统文学类型争胜。”

三、叙事体文学作品不利于剧本的产生

唐代的传奇小说,尤其是纪实传记、名为讽喻的语言类以及爱情婚姻题材的传奇小说,如元稹的《会真记》、沈亚之的《冯燕传》、陈鸿的《长恨歌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故事,成为后世戏剧的本事取材。唐代的传奇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最终没有发展成为剧本。

戏曲是一个文学概念,是指文学性和音乐性相结合的曲本或剧本。是为演剧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王国维认为只有“代言体”的作品才可以称之为“真正之戏曲”,即作品语言必须是剧中人物第一人称语言,即“代”角色之“言”。若作者不是代为剧中人物来说话,而是直接进行叙说故事或描述人物,用的是第三人称语言,那就是“叙事体”而不是“代言体”了。唐传奇具有婉转细致的叙事能力,或按时间顺序,或依因果关系来叙述单个事件或多个事件。总之,唐传奇的基本特点就是以叙事为主。而且唐传奇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很多举子以此作科举考试的进士行卷。为了表现作者的诗笔,传奇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而且在小说的末尾常有作者的评述。传奇小说具有的叙事、抒情、议论等特点,不符合戏曲的“代言体”性质。尤为重要的是唐传奇都是用文言文写作的,大多几百字,这种语言与戏剧的通俗语言是相悖的,文言文是阻碍唐代戏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缺乏促使戏曲成熟的广大观众群体。宋以前的城市只是极少数权贵盘踞的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塞,不是富裕繁华的商业城市,城市居民多是王公贵族、达官贵人以及求进待举的少数文人。市民阶层尚未发展壮大。戏曲是通俗化的娱乐性的文艺,在唐代属于底层文学,没有广大的群众观看,其必然难以发展壮大。任何一种文学活动都是双向的,戏剧也不例外。一方面是表演者在演出,另一方面在接收故事的信息时观众产生预期的反应。离开了戏剧接受者的特定条件,这种双向活动就不会发生,作者所期待的戏曲演出活动也就落空了。

上一篇:浅谈室内绿化设计 下一篇:解析《梅娘曲》的情歌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