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9-29 03:42:14

试析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学分制能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17-02

高等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的重视,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是对过去以学校、教师为中心的本位主义的改变,不但强调以学生为重,而且也兼顾了学校与社会的要求,进而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分制能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不但为学生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协助不同学生共同成才。因此,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实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学分制,这对于推进我国高教教学管理体制的改变具体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学分制是我国最主要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于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哈佛大学确立。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量作为计量单位的的教育管理制度,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及达到学校相关规定,即可毕业(李晓杰,2009)。学分制不受学年和专业的限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李诗苑,2008)。实行学分制的关键是选课制,学生通过选课可以选择教师,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种纯理论上的制度,而是根据社会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所提出的一种新型柔性的教学制度。目前,在我国高校实行的具体学分管理制度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它所强调是学生对课程或对专业的自主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创新性的人才。[3]实行完全学分制,就是要加强时间概念,力争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取得最大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二、现行学分制管理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分制试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教学教育理念滞后,受制于传统模式及惯性思维。传统的教务管理协调是依靠管理者的经验而进行,难于全局统筹,尤其缺乏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变机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因为教学管理者还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其一,还是以过去的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思维一直统领着教学管理工作者与学校各种教育管理中;其二,没能理解学分制的内涵。实际上,学分制不仅仅是教学管理上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整个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与适应。

2.课程性质设置比例欠佳,学生选择性过小。实施选课制的基础是设置课程质量与数量。对学分制实施质量优劣主要考量因素,关键在于选修课程的设置。这里不但要考虑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又要考虑对学生的一个广博性。对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要有一个恰当的比例。否则,会导致必修课比例过大,易落入学年制的窠臼,而必修课的比例过小,又陷入学分制的弊端。

3.教学管理队伍薄弱,教学资源不足。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学分制,它不但要求有充足的的教学基础设施、又要满足各类学生需要的选修课程,同时必须有充足的师资。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的扩招,导致教学设施不足、师资不足,因而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目前,许多教学管理人员,没有接受系统训练,而习惯于按文件、按指示、按经验办事;同时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知识也没经过系统训练,不能有效应用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同时,教务管理工作繁重、压力大,很多人不愿从事教务管理工作,进而导致管理队伍不稳。

三、优化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对策

1.转变教学工作者的思想观念。针对过去传统的注重“教”而忽视“学”的教育思想,以及注重教育中“集体观念”进而强调教育一致性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学工作者与管理者的观念是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先导。学分制强调的是“学”,即“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体现在教育观念上便是“个性化教育”。首先,应接受并重视导师制。导师的主要职责因应专业特点以及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专业思想。相关院系也应明确导师的权利与义务,提高导师的待遇,加强对导师监管,督促导师尽职尽能完成任务。决定学分制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是完善导师制度并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第二,重新树立班级的观念。与以前稳定的行政班级相比,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选课比较自由,因选课而暂时结合的课程班级相对稳定的组合,因此重塑课程班级的观念对师生来说尤为重要。第三,要正确认识学分绩点的重要性。学生考60分和考90分,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下,每学期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课,但却不再以课程及格为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成绩越高,学分绩点也就越高,学生只有达到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绩点,才能顺利毕业。

2.拓展先进的教育手段及资源。为适应完分制的教学模式及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应尽量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①要结合专业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前沿开出一些新颖的课程,加快更新专业课的内容;②引入实践性教学内容和跨专业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向实用性及全面发展性人才方向发展;③将科研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学分;④发展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应通过校际共享、网络课程建设、远距离教学等形式充实课程资源,这有利于校际间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内容。

3.加强选课系统的科学管理。欲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有利于产生创新人才,就应强调学生对课程与专业自主选择的学分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是实行学分制最核心的内容(陶美珍,2002),因此,必须对选课系统进行科学的管理(邹婉玲,2006)。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是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教学班级是由学生选课形成,大部分课程的学生是由不同专业、班级、院系、年级组成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要能够处理大量而繁琐的学生数据,包括课务管理、选课系统、成绩、学生注册、学籍管理、毕业资格与学位资格审核、排课与考务以及交费等内容,且同时有面向学生和教师的不同端口。因此,实行全面选课制难度很大,这就需要有一套选课系统,能够承担全面集中选课的压力。

4.提高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实施学分制的保障和前提,就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而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提升师资力量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师资队伍的完善与建设,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学校应采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进行进修学习或培训,进而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②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评聘制度,不但要体现多劳多得的基础上,更要体现行优质优酬;③加强院际、校际之间的师资资源共享,实现协作互助。

为保证学分制实施的效果,学校必须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第一,应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正常进行。第二,为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与管理,需要建立教学督导与教学事故稽查制度。第三,在学分制条件下,必须制定一套科学的、完善的考核制度,实行量化管理,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杰.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学分制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2]李诗苑.透过文化艺术节浅析高技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53.

[3]陶美珍.完全学分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南京社会科学,2002,(10):82-85.

[4]邹婉玲.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灵魂[J]教育与职业,2006,(24):33-34.

[5]钟丽萍.完全学分制下高校课程管理问题及对策[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3):108-112.

[6]雷辉.湖南大学完全学分制实施约束因素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8,(1):46-48.

[7]徐中兵.对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90-93.

基金项目:校级教改课题(GJ11101)

通讯作者:陈火君,男,1970年生,硕士,农艺师,研究领域:农业资源利用。

上一篇:谈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的构建 下一篇: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素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