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等教育中“缺斤短两”现象的蔓延

时间:2022-04-22 11:42:11

警惕高等教育中“缺斤短两”现象的蔓延

摘要:市场经济认为人们所追求的私利,是社会最好的利益。受市场经济因素影响,目前高等教育中也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趋势。本文对高等教育中为追求学校利益最大化,存在的“缺斤短两”现象及其危害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如何防止这种现象的蔓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警惕;缺斤短两;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03-02

缺斤短两,一般是指不法商人(常指小商小贩)在买卖货物时短缺分量的行为,其目的是获得利益最大化,这些人被称为奸商,这种现象在马路市场或小市场中比较普遍,早已为人们所深恶痛绝。高等教育中的“缺斤短两”现象,我认为是指高等学校受经济利益驱使,违背教育部门规定,减少或变相减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或学习内容,使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高等教育中“缺斤短两”现象社会上知道的人较少,虽然没有像不法商人缺斤短两现象那么让人反感,但它造成的危害也是相当严重,已经影响到人材培养质量和学生受良好教育的切身利益;影响到社会大众对大学教育的期待,目前有从专科院校向本科院校蔓延之势。如果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必须要采积极取措施,防止“缺斤短两”现象在高校中的蔓延。

一、目前“缺斤短两”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以实习经验为名。大专三年,只允许学生在校学年,第三年以到企业实习为名,不再为这些学生保留住宿、学习等一切受教育的基本保障条件,但学费等照收。

2.以教育改革为名。本科四年,只允许学生在校学习三年,第四年分散或单独到企业实习;或是本科四年,只允许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半,第四年下半年分散或单独到企业实习,不再为这些学生保留住宿、学习等条件,但学费等照收。

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1.受经济利益驱使。高等教育中“缺斤短两”现象的产生主要受经济利益驱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受经济利益驱使,不顾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忘记了为社会培养人材的神圣使命、放弃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心安理得地赚取了学生的费用,致使教育中“缺斤短两”现象的产生,耽误了学生的学业,致学生的前途于不顾。

2.变相扩大招生规模。以一个2万人的专科学校为例,如果第三年让学生离校,就可以腾出6000人左右的校舍,可以在不投资基本建设、不增加校舍面积的情况下扩大招生规模,多招六千多个学生。也可以用这些校舍办成人教育或其他创收项目,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认识存在误区、责任心缺乏。部分学校领导认为,收学生的钱一分也没有装到自己口袋里,都用在了学校建设和发展上,犯不了错误,学生损失也不大。还有个别领导名义上以教育改革为借口,说的是为学生着想,实际上心里算的还是经济账,盯着的还是学生家长的口袋。

4.此外,就业压力的与日俱增客观上助推了高等教育中“缺斤短两”现象的发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绝大多数大学生面对毕业心神不宁,对前途的选择感到迷茫,自信心极度匮乏,很难安心学习。最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一般是从最后一年,甚至在更早一些时候,就开始四处参加各种招聘会投简历找工作,不断向四方寻找门路,参加各级公务员考试,少则几天、几十天,多则连续几个月,以至于旷课缺勤成为常态。据统计,毕业班学生经常缺勤达1/3甚至2/3,这也极大地降低了授课教师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5.另外,有关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方针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此类现象的发生。“学生就业”被列为各校重点工程,就业率成了考核学校的首要内容。此外,教育部每年还对就业率偏低的专业实行黄牌警告,直至取消该专业的招生。因此学校尽可能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千方百计完成预期就业目标。结果,“承担了分外之责,却误了分内之事”。

三、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危害

学校本来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从事科学研究的地方,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人材的神圣使命。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考试要诚信、做人要诚信。但学校的所作所为却与诚信教育大相径庭,让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学校说讲诚信是骗人的,说一套做一套是正常的,说三年读二年也是可以的,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负面作用。

四、采取的措施

1.追究学校领导的责任,增大违法成本。这些行为主要发生在省属高校,教育部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法,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对于发生这些问题的学校,要追究领导的责任,该撤职的撤职,该处分的处分,毫不留情。

2.没收不法所得,斩断伸手拿钱的黑手。凡是违反制度规定发生“缺斤短两”现象的,一律没收不法所得,让他看不到违规带来的好处,得到的只能是无尽的后悔。

3.减少招生计划。让违规者偷鸡不成蚀把米。

4.严把书记、校长选拔、任命关。“大学”最早出现在8世纪末。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经过漫长、不断的改革、完善才发展到今天门类齐全、规律性强、专业特色明显的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大学发展到今天有它自身的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胡变、更不是乱变,任何改变都必须符合它自身的规律,符合中国鲜明的时代特色。所以,要把那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按规律改革的人拒止书记、校长位置门外。

5.转变观念,教学是学校和教师的天职,就业应以劳动人事部门为主。为改变高等教育“缺斤短两”现象,应该改革就业机制,由政府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主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学生以获取高校毕业证书为起点,进行就业登记。这样,可能有助于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安心地学习功课,不一味地追求就业,减少因就业而形成的对教学的冲击。高校应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集中精力把教育教学质量搞上去。教育部门要尽力协助人事部门,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是政府人事和劳动部门的责任,教书育人是学校和教师的天职。各司其职而又互相配合,是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原则,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就业应该主要是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的事。

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正确对待和处理高校毕业生工作,在目前的条件下,学校可以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协助人事部门做些必要的协助工作,但应以政府劳动人事主管部门为主。在过去计划经济年代,政府人事部门一直负责干部的调配与协调,高校毕业生的工作问题属其工作范围。现在虽然是市场经济时代,但人事主管部门应该与时俱进,开拓思路,结合市场规律,在其职责范围内指导人才市场规范运作、加大各级人才交流市场工作力度等方面狠下功夫,或者在政府人事部门建立专职机构,专门处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以减轻高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的沉重负担和就业压力,让他们集中精力搞好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效人才,以利于高校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国家教育的发展。

上一篇:浪漫不是“坏男人”的独门绝技 下一篇:谈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