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心理地图的构建过程和策略

时间:2022-09-29 02:22:35

地理心理地图的构建过程和策略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已学过的区域地理知识不容易再现,脱离空间位置死记硬背,文图不对应。在考试中,学生读图得分率很低,尤其是区域地理得分率更低,因此,笔者感觉在区域地理教与学的环节中可能存在某些问题。比如,根据《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总结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干湿地带,但学生却不知该怎么回答,进一步给出提示,即按图例中不同颜色的数值范围位置或界限所在的地理事物来回答,学生还是不会回答……总之,主要地理要素的名称、分布、范围等在学生头脑中没有印象,即使有点印象也是个别事物孤立而模糊地存在于记忆之中;学生头脑中没有“地图”――对世界、中国及主要国家、地区没有初步的轮廓印记。

从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考试来看,对地理空间思维的考察是主导方向。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没有标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标注的地图等进行设问。因此,教与学应以区域为中心,以空间地图的建立为基础,进行空间特征的归纳,空间联系的探究。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地图的训练和培养至关重要。这样,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可以凭借心理地图进行形象思维,也可说是心理地图的再现和调用。运用心理地图来分析解决各类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推断地理知识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地理为生活――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心理地图就是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因此,所谓地理心理地图就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这种表象具有空间性,即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清晰、主体的反映。同时,它又具有记忆功能,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使学生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和空间认知;通过心理地图的运用,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基本特征,总结地理规律,推断地理知识。

一、心理地图构建的过程

下面以湘教版《区域地理教程》第五单元第五节中亚为例,具体阐述心理地图的构建过程。

1.外部轮廓粗化阶段

地理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在地图上,这些地理事物存在相对关系,通过观察地图的经纬度,基本方向,相对位置,来判断大致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此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中亚所处的地理位置,在脑海中粗略地建立起中亚的轮廓。其中中亚地理位置的构建,主要包括:①经纬度位置。首先让学生观察中亚政区图,主要观察穿过中亚主体部分的四条经纬线(分别是40°N、50°N和50°E、80°E)。之后,让学生在空白纸上画出来。首次画中亚地图时,可以让学生对照地图描绘,在此基础上,填上相应的经纬度。②海陆位置。让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量算出中亚北到北冰洋的距离(大约1600km),南到印度洋的距离(大约1100km);东到太平洋的距离(大约3750km),西到黑海的距离(大约1000km),根据这些数据学生自然得出一个初步印象:中亚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③相对位置。让学生观察中亚地形图,主要观察:与中亚相邻的亚洲其他分区以及自然地理位置。政区位置方面:南面是西亚的伊朗和阿富汗、东南面是南亚的巴基斯坦、东面是中国,在此尤其强调与中国接壤的中亚国家。自然地理位置方面:中亚的东面是天山、西面是里海、北面是乌拉尔山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面是伊朗高原、东南面是帕米尔高原。让学生在前面画图的基础上画出来,同时教师出示图1,观察学生画图情况,并随时纠正学生在标识地理位置时出现的错误。

2.内部细化阶段

内部细化阶段是在外部轮廓粗化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内部各要素进行细致分析,具体包括中亚范围和自然地理要素。①在构建中亚范围时要重视特殊地名记忆的诀窍。比如,中亚五国的国名都带有“斯坦”字样: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这样提示,学生记忆起来省时省力,构建起来也相对较容易。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描绘前面一幅图的基础上继续补充,稍后,教师出示图2,并观察学生描绘情况,要及时纠正学生在描绘时出现的错误。②构建中亚自然地理要素,这个相对较复杂。首先,是地形和地势。让学生观察中亚地形图,了解西面是里海沿岸平原,南面是山脉,是伊朗高原的延伸,北面是哈萨克丘陵,中间是图兰平原。这样,通过观察中亚地形图,学生自己可以归纳出中亚的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地势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其次,是湖泊和河流。还是让学生观察中亚地形图,找到三大湖泊:里海、成海、巴尔克什湖,其中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四条河流:阿姆河、锡尔河、乌拉尔河,额尔齐斯河。同时,继续让学生在前面画图的基础上表示出来,教师出示图3,并观察学生描绘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在标识自然地理要素位置时的错误。

3.推进阶段

在前面两个阶段之后,学生初步形成了中亚的心理地图。但是这些地形区、山脉、湖泊、河流、国家之间的位置关系很模糊,也即对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缺乏整体空间布局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精确化,具体方法是根据经纬线将所要表达的地理要素联系起来,以达到形成完整的心理地图的目的,如表1。让学生观察和识记前面提到的主要经纬线穿过了哪些国家、地形区、山脉、湖泊、河流等地理要素。当然,学生心理地图的形成不能局限于记忆一些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还必须让学生掌握地理要素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例如,让学生通过观察世界地图中中亚的位置和中亚地形图,分析出位置特殊性和地势特征之后,能初步推断中亚气候干旱的特征。

4.运用、拓展阶段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在头脑中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地图”。他们能够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但脑中留下的“地图”容易淡化、模糊。依托心理地图所储存的地理信息,对学生进行奎间思维拓展,有利于分析比较区域空间地理特征,形成线索联系。如下图所示。

地理各要素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和运动,使得自然环境既具有整体性又存在区域差异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头脑储存的图像中提取信息,展开想象,去探究地理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和地理规律。

二、心理地图构建时需注意的地方

通常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心理地图,需要三个阶段:模糊期一明朗期一清晰期。模糊期是学生初学时处于一种对地理空间的混沌印象阶段;明朗期是训练过程中学生逐步建立空间知觉的过程;清晰期则是学生经过长期训练以后,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清晰的区域空间表象,能根据特定的需要迅速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的阶段。心理地图的运用是地图信息的一种重组和创造,有利于新的地图形成和创造。只有加强知识的实际运用,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有助于确立起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训练心理地图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先粗后细、从大跨度到小跨度、先总体后局部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尤其是后期阶段,学生需要训练的是如何将微观地图和宏观地图、局部地图和整体地图联系起来,做到给出微观地图或局部地图,能够联系到它在整体中的区位、联系,甚至将它还原为宏观地图。在宏观地图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给出宏观地图,能够将其中的某一些地理事物放大为微观地图。这种联系需要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建立,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线或区域时,脑海中会出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心理地图。

三、心理地图构建的方法、策略

1.培养空间定位能力以构建心理地图

高度重视地理位置的观察、分析、比较与评价,是进行地理空间定位能力训练的根本策略。这样,在培养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的同时,学生也会在头脑中逐渐构建出相应的脑中地图。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在地理架构下审视国内外的事件以及理解空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教会学生运用地图上的经纬度或经纬线确定一地在地球表面的位置,运用地图上一地所跨的经纬度范围或该地的轮廓图来确定位置,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位置的影响,并结合区域位置推断出该区域的自然要素、现象和原因,分析评价该区域地理位置的优劣。同时,教师应为学生归纳总结一些重要地区所在的经纬度或是重要经纬线所穿过的地区,学生参照地图对这些重要的经纬线和地区进行记忆。例如:全球的区域位置可以选取11条经纬线来判读――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20°W、120°E、160°E、180°经线、120°W,以便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经纬网。

2.提高图文转化的能力,抓住图像本质

地理语言不仅包括地图语言,还包括文字语言。丰富的地图只有通过具体的文字表现出来’,才有实际意义。地图的形象直观,其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可以反应在地图上,学生通过观察、研究和认知,可以以文字语言表达出来。图文结合、图文转化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的:“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同时口头表达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学生在交流、表达的过程中抽象为形象,表象为本质,达到由此及彼,由未知到已知,只有深入认识图像语言,才能转化为文字语言,学生的地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综合提高。图文转化是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各种运用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的重要途径。例如,将以地形为基础的地理环境垂直结构叠加在水平结构之上,使地理环境更为复杂;根据对地形剖面图的分析,理解一个区域的地势、水文、交通线走向等非地带性地理要素,从而全面综合地认识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

3.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作图实际上是用地理图像来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以获取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径。一幅地图为使其具有完整性、全面性往往标示出很多地理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删繁就简勾画出较重要的地理事物,应要求学生动手绘制重要的示意图、剖面图、分布图、折线图、地理简图。例如,等高线地形图中陡崖的表示方法、相对高度的计算,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如果让学生去作一幅有陡崖的等高线地形图,不仅问题迎刃而解,而且以后遇到相关问题,学生会很快地用作图的方式去分析解答。鼓励学生经常作图,不仅可以提高解题速度、训练空间思维能力,还可以形成相关知识的“心理地图”。

高中生心理地图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教学行为进行渗透,也需要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当学生形成心理地图后,就可以使头脑中形成可视、可感的地图形象,自主地、有效地进行空间思维活动。心理地图越丰富,地理思维就越活跃。这是一条通向地理科学之路的学习捷径。

上一篇:浅议教职工表彰奖励的管理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的构建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