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回首来路谈发展

时间:2022-09-29 02:15:51

正本清源,回首来路谈发展

新课程改革在我区推进已六年有余,这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转换为核心的课程文化变革。当课程功能发生着由“知识本位”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深刻变化,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评价等也一一处于转型之中。此番课改,如此鲜明地将机遇和挑战同时推到学校和教师的面前。学校和教师该如何作出积极应答?教育科研作为推动学校与教师内涵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课改背景下又如何定位、如何运作?我们思索着,也实践着――

思想――教科研工作必不可缺的深层建构

有位哲学家说,人是思想的芦苇。确实,作为人,最可怕的贫乏是精神与思想的贫乏。个人尚且如此,作为一个单位、一所学校要从事某项工作,那更是如此。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虽侧重的是实践应用领域,但并不等于学校教科研可以无需思想,可以想到哪儿干哪儿,哪个热门干哪个。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常常先务虚,再务实。所谓务虚其实就是不断的思辩,诸如我们常常自问:我校的教科研目的何在?它与专门机构、与高校的教科研有何不同?我校的教科研如何为之?如何推进?如何保障?正是在这些“务虚”的思辩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建构起切合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思想。

首先,教科研工作是一种内需

96年起,我校就开始省级课题“现代生活教育”的研究,多年的付出与积淀使我们深知,学校教科研不是应时应景的点缀,也不是学校教育教学之外的另加任务,它实实在在地蕴含于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而且它确确实实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磨练教师和夯实学校底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系列新的问}与思索又迫在眉睫:如何看待课程?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展开教与学的方式?如何确立发展性的评价?如何缩小理想课程与实施课程间的落差?种种问题为学校教科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平台,我们必须迅速地梳理:这些问题中有无主线?与我们的原有研究如何整合?新的生长点又是什么?这样,学校的原有研究和课改推进就成了共融互促的一件事。由此,课改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科研就更不是外加要求和外在压力,而是课程顺利实施、教师持续发展、学校品牌优势形成的内在需求和有效推进器。

其次,教科研工作是一个过程

有人认为学点理论、写点论文就是搞教科研;有人认为写个课题方案再加上个结题报告就是教育科研,似乎教科研就是靠“写”出来的。这是对教科研的亵渎。真正对教师有提高的教科研该是一个过程,一个包含着“问题―学习―研究叫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总结”螺旋上升的过程。注重过程的学校教科研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历练,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围绕课题展开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教师反思的意识和品质等都将在教科研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再次,教科研工作是一个系统

基层学校的教科研不等于纯粹的课题研究,除了主打课题的深入研究而外,学校还需分外重视常规管理、氛围创设、制度保障等的系统组建。如我校围绕“现代生活教育”主课题,就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理论学习制度、课题实践制度、学术研讨制度、文章撰写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与和谐运作就确保了教科研工作的得心应手。

确立了教科研工作思想,也便拥有了学校教科研工作之魂,它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方向明、目标清,不人云亦云,不好高鹜远,也不轻言放弃。

行动――教科研工作生命常绿的接心支撑

学校面临的教育情境往往是鲜活、复杂而多变的,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其主旨不在于单纯的理论思辩,而在于如何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如何在感性的实践中不断提升理性认识的高度。打个比方说,便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同时又在游泳中悟出“游泳之术”。所以,在一线教师中,我们更多地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让大家融入新课改、融入“现代生活教育”的研究之中。可以说,“行动”、“实践”是我校教科研工作初见成效的关键词。我们的教师正是在以课题为抓手的“理论学习叫实践反思一交流研讨一行为跟进”的全程性教育行动中不断成长着、发展着。下面,仅撷取其中的几朵花絮与大家分享。

一、以信息输入促进经验改组

通常每位教师都是带着自己的已有经验从事其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很珍视教师的已有经验,但另一方面围绕研究课题,选取有价值的新信息不断输入以打破教师的“自足”与“平衡”状态,并不断提供条件和创设情境,促进教师用新的理论思维审视、提升和改组已有经验也是很重要的,我校围绕省、市级重点课题就经常下发关于“生活德育研究”及“学习方式转变”等方面的理论学习资料,要求教师定期组织学习,在学习材料上作批注或撰写心得,一段时间后将主要观点作归纳总结,有条件的写出研究综述,并组织学习交流,这对提升与建构起教师新的理论平台,促进其进一步研究是很有效的。

二、以沙龙研讨引发思维碰撞

新课程推进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打破孤立,合作共生。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收获、感悟,同时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与问题伴随产生。组织学术沙龙,围绕一定的专题进行研讨,会激起教师思维与情感的共鸣,也会引发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更深入地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围绕我校生活德育提出的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健康成长我们组织了“教育――关怀生命”学术沙龙。老师们就“教育关怀生命,我们缺失了什么?”“关怀生命,到底关怀什么?一关怀生命,该如何来关怀?”等方面结合实例与思索,畅所欲言。大家的思维在这儿碰撞,情感在其间涌动,许多观点也渐益清晰起来。随着生活德育的研究的推进,我们又发现: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成长和促进学生社会性规则的形成(这是生活德育的另一目标)之间其实存在着“自由”与“规范”这样一组矛盾。何谓自由?何谓规范?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度?以何种方式去促成学生的“自由”或“规范”?围绕这些话题我们又组织了“自由与规范”学术沙龙。

三、以案例研究促进比较甄别

教育理念具有不可移植性,教育实践又具太多的情境性、不可重复性。因此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要被更多的教师认同并深深卷入进来,光有单向度的理论输入和“纸上谈兵”式的学术研讨是远远不够的。让老师亲临现场,共同经历“课前(活动前)设计观摩现场课后评议调整改进再次实践再次评议”全过程的案例式研究,更能让老师从实际例子中去比较,去甄别,去经历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磨合、印证、顿悟等等,才能更好地让教师获得真正的专业性引领,慢慢建构起被教师自己体认了的、确信了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

我校坚持了八年之久的“周三教研 活动”正是这样一种案例研究的范式。这种案例式研究使老师们对“如何确立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什么样的活动才能促生成”、“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等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并且,教师将理念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也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了磨练和提升。

发展――教科研工作魅力常在的诗意追求

真心实意、注重过程的学校教科研无疑是艰辛的,但学校教科研一旦成为“苦之、累之而人人后怕之”的事,那么它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我们总觉得,学校教科研的本义是以研究的意识和方法去从事和改进我们原有的工作,它使我们的工作尽可能地缺少机械重复,尽可能地避免盲目无序,它使我们工作着,也学习着,思索着,研究着,收获着,快乐着,共享着,它潜移默化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它使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有了全新的意义。因此,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要魅力常在,必须真正促动老师们的内需,促进老师们的发展,并通过考核评价等激励机制促成老师们的成功体验。当教育科研自觉成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时,这些教师也便定然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颗审美的心灵,多了一个思辩的头脑。

回顾近些年来的教科研工作历程,看着连续一百七十多期《现代生活教育》校刊的刊出,看着《走向生活》、《构建生活的课堂》等一本本专著相继出版,看着一批批无锡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能手、新秀脱颖而出,迅速成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学校教科研的魅力所在。我们深知:实施课改、推进课改不是为了再造统一模式,基层学校要在课改背景中求生存、谋发展、占高位,就更为热切地呼唤拥有自身思想特质和实践品性的学校教育科研,我校将一如既往在“现代生活教育研究”的总课题下,继续循着渐益形成的“学习――学术”文化、“问题――课题”文化、“教学――教研”文化,在不断的思辩中,更在不停的行动中,去赢得学校、教师、学生的新机遇、新发展!

(李勤,女,35周岁。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十・五”期间主持国家、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均已结题,省级以上刊物50多篇。)

责编 郑永田

上一篇:给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 下一篇:给了舞台也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