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时间:2022-09-29 01:04:14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和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的职业教育形式[1-3]。在综合性大学进行的“双元制”培养模式中,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的同时,还要在企业的培训场所接受职业技能训练。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作为大学生入学后接受计算机知识教育的第一门课程,其教学模式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室+机房”或在“网络教室”进行授课[4,5]的方式。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模式、网络化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等,以及将多种方法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掌握计算机基础能力,本文提出了“项目启发-讨论实践-综合展示”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不再机械地重复老师教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根据教学实践的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前单一的、枯燥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采用了“创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将学生分组,然后自主选择课题,独立完成大作业,最后进行课题展示,以供大家共同探讨和交流。老师在这期间结合所讲内容,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准备调查研究。这样不仅促使学生思考了本课程的相关内容,还锻炼了表达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教学改革的期望目标如下:(1)构建新颖、实用、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确定课程的教学项目和具体的能力要求。(2)制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案、管理制度,探索出一套与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相适应的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3)进一步完善课程的助学、助教系统,完成高水平、立体化教学系统的建设,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课程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内容设置虽然详细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浏览器等软件的具体操作并附带例子,但是所应用的案例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按照课本的步骤去操作,表面上学生是自己动手并掌握了所学内容,但实际上缺乏主动性和思考,只是形式上动手操作一遍而已,只要一段时间不用就会忘记。我们提出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境设置教学内容,以案例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比如,课程中的Word模块,可设计一些个人简历、通知、调查报告、总结之类的文档案例,将整个Word包含的知识都贯穿在这些案例中。在Excel模块中,将所有知识与综合测评、问卷调查、通讯录等贯穿起来。而在PowerPoint模块中,可以让学生制作项目的介绍、工作的流程和成果的展示等。这样设置课程内容,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将所学知识马上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

本课程采用“项目启发-讨论实践-综合展示”的教学模式,使该课程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3.1项目启发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寻找小组成员感兴趣的焦点问题,初步设计任务目标和实施方案,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最终确定可行性的项目和任务。在设计任务的内容和目标时,教师要注意合理的引导。首先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以及知识结构等因素,帮助学生制定感兴趣、有意义的任务,例如,“餐厅意见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等等;其次设计项目的任务时,应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重点和能力要求巧妙地融汇其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课程的知识;另外项目容量不能太大,完成任务所用时间要尽量短,避免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要利于教学任务的实施;最后要注意任务的完整性,任务从设计、实施到完成,最终要能够提交一份完整的项目报告,使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有一种成就感,同时该项目报告也作为课程的评估、考核内容之一。3.2讨论实践由学生制定任务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步骤:(1)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获取信息;(2)学生通过分析任务的要求,确定调查对象的范围,讨论和设计相关调查问卷的题目和选项;(3)制定小组的行动计划,确定工作任务的实施方法和具体的分工。在分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气质、男女比例等因素,以互补为原则,尽量使各组力量均衡。在本课程中,小组人数根据任务的情况以3人一组为宜。每个小组确定1位组长,负责本组任务的计划、实施和检查。小组的3位成员分别负责Word文字处理部分、Excel表格处理部分和PPT幻灯片展示部分。在这一阶段,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在确定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以及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后,按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法完成任务。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指导与监控尤为重要。在设定工作计划时,教师要协助学生准确把握方向。在学生制定任务实施的步骤时,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提示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既能避免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任务束手无策,又能避免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最后根据设计任务编写调查问卷,按照项目报告的要求分三部分进行编写和排版。3.3综合展示教师提前确定评分标准和检查评估方案,结合学生的电子版资料和现场展示进行综合评价,并指出问题和改进的方法。通过这个重要的阶段,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优点,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以便完善后续的项目实践。

4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果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是全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电缆专业双元班”采用“4+1”的教学模式,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原来分散安排的上机环节改变为集中在1天的实践环节。鉴于此,我们采用“项目启发-讨论实践-综合展示”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分工合作,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以能力需求为导向,自发地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将办公软件的应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深度开发。学生在最后综合展示时所提交的电子版项目报告将上课所教授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新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此教学模式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在电缆专业普通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及格率为80%,优良率为42.4%。而在电缆专业双元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67.8%。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表明,“项目启发-讨论实践-综合展示”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5结语

根据“双元制”的培养模式,结合目前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现状,提出了“项目启发-讨论实践-综合展示”创新型教学模式,并将该教学模式成功应用在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学习计算机基础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最后的展示上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项目启发-讨论实践-综合展示”教学模式使《计算机应用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中。

作者:杨捷 韩笑 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电气工程系

上一篇:医院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下一篇: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