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白血病的希望

时间:2022-09-29 11:27:19

在形形的恶性肿瘤――“癌”中,白血病的排名并不在前五位。然而,在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因癌症死亡的病人中,白血病竟是头号杀手。

攻克白血病,成为许多科学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致力于白血病的基础、临床研究已逾20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振义教授,就是这一攻关群体中的一名战将。最近,记者采访了他。

为什么会得白血病

俗称“血癌”的白血病,人们对它并不陌生。王振义院士用医学术语概括,此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由于血液中的血细胞种类及其发育阶段各不相同,加上起病的轻重缓急又不一样,白血病的类型不下二十种,十分复杂。

白血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白血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20年来,尽管取得一些进展,但至今尚未完全了解,可能与射线、化学物质、病毒、水和空气污染等有关。

众所周知,有机体的细胞和整体都要经历生长、成熟和凋亡的过程,所谓“长生不老”、“万寿无疆”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这一自然过程是受基因及其所编码的蛋白质精细调控的。当这一调控作用失灵时,细胞就会出现无限增生、分化障碍或凋亡受阻;而本该发挥正常作用的细胞一旦变成“恶性细胞”后,便开始损伤机体。例如:白血病细胞到处浸润,导致出血、贫血、感染……因此,肿瘤已被公认为是“基因疾病”。

王振义院士说,其实,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的发生都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是由于正常细胞失去调控,恶性细胞不断增生、分化或凋亡受阻所致。

让恶性细胞“改邪归正”

治疗肿瘤除了手术和放疗,还有人们熟知的化疗。化疗主要是针对恶性细胞的增生失控所设计的。这种疗法重在一个“杀”字,却往往是好坏不分、敌我不认,在“消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尤其是骨髓及血细胞也产生杀伤效应。

根据肿瘤发病机制,分化障碍是其成因之一。因此,多年来,生物学界和肿瘤学界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通过诱导,让恶性细胞重新恢复分化能力,朝正常的方向走,即让恶性细胞“改邪归正”?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能否通过诱导分化, 逆转恶性细胞的分化方向,使其变成正常细胞。

曾经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的王振义院士笑着用做思想工作来打比方:既然我们能通过教育、疏导等手段让“浪子回头”,那么,让肿瘤细胞“弃暗投明”走向正常,应该说也是可行的,只是我们要找出这种诱导分化的途径。

上世纪的70年代,各国的科学家们开始寻找诱导分化剂。

1986年,王振义教授领导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在国际上首次使用我国自产的维生素A的衍生物──全反式维A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成功,终于使恶性细胞“改邪归正”的设想从理论走向实践,并成为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的一个成功范例。

回想当年初获成功的情景,王院士的心又一次被欢乐充盈了。那时,他正担任校长,集行政、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于一身,特别忙碌。一天,他的一位研究生报告说,在接受全反式维A酸治疗的24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有23人的症状得到完全缓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白血病中病情十分凶险的一种类型,除了贫血、发热等急性白血病的一般表现外,出血症状十分常见,往往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现在,由他领导的课题组终于找到了一种能降伏“恶魔”(完全缓解率达到90%以上)的诱导分化剂,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据介绍,每粒10毫克的全反式维A酸口服药片,病人每天吃4~6粒,30~40天病情可完全缓解。王院士感慨地说:这种药价格便宜,一般病人都能接受。多研制这类简单、便宜、有效的药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然而,探索之路充满曲折。经近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全反式维A酸虽然能诱导大多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达到临床完全缓解,但如果仅用此药治疗,几乎所有患者都在短期内复发,并失去对此药的反应性。王院士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他说,我们没有理由骄傲,没有理由松懈,需要的是继续探索。

本世纪能够攻克白血病

上世纪70年代,哈尔滨医科大学在临床上根据“以毒攻毒”的中医理论,用砒霜治疗肿瘤获得一定效果。具体说来,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某些类型的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良好效果。

三氧化二砷是怎么对付恶性细胞的?近些年的基础研究发现,不同剂量的三氧化二砷,分别具有诱导分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体的重要自稳机制之一,当这一机制受阻时,人体多种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就有可能发生。当然,疾病的发生往往不仅仅只是一个原因。如肿瘤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增生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有关。王振义院士相信,若能将化疗、维A酸诱导分化和三氧化二砷诱导凋亡三种方法三管齐下、合理运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种凶险的白血病,很有可能成为最早被攻克的一种类型!

不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仅占白血病中的10%~15%。据临床观察,其他类型的白血病对这种诱导分化、诱导凋亡似乎“不理不睬”。这是为什么呢?

王振义院士说,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的基因研究能比较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单基因出现异常的白血病,相对来讲“单纯”一些,有点“少不知事”、“蛮横无理”的味道。他又用做思想工作来打比方:每个人有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的性格爱好,因此做思想工作应因人而异;治疗白血病也同样如此,每种类型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是某个基因的异常,有的是多基因异常,治疗上当然只能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了。

他特别指出,细胞增生失控、分化障碍或凋亡受阻只是肿瘤发生的表象,而从本质上揭示肿瘤的发病机制,必须深入到基因水平,探讨隐藏在表象后面的基因结构的变化或表达上的异常。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世纪之交取得重大进展。这些基因研究成果,将会大大推动和加速白血病基因水平的研究。此外,由于应用了先进的药物合成和筛选方法,科学家们正竭尽全力寻找抗白血病的药物,包括新的化疗药物、诱导分化剂和诱导凋亡剂。因此,通过基础和临床“两条腿”走路,本世纪是能够攻克白血病的。

王振义院士说,中国科学家在攻克白血病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如在中药这一瑰宝中发掘新的诱导分化剂、诱导凋亡剂和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他还乐观地认为,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深入研究,当把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弄清楚后,研制出一把“万能钥匙”也不仅仅是梦想。

上一篇:蹲着小便的男孩 下一篇:之毒罄竹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