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加减治疗阳虚浊盛型眩晕症86例

时间:2022-09-29 10:37:38

摘 要: 目的:观察五苓散治疗阳虚湿盛型眩晕证患者的疗效。方法:筛选门诊阳虚湿盛型晕动症患者86例,以五苓散为主方并随证加减化裁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86例患者,治愈50例,好转3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结论:以五苓散为主方随证加减用于阳虚湿盛型眩晕证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五苓散 眩晕证 阳虚湿盛

眩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眩晕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中医对该病的研究及防治有独到的见解。笔者从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4年间运用五苓散治疗86例眩晕患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门诊病历,其中男36例,女50例,年龄40~75岁,病程3个月~3年。经头颅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1、2 诊断标准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标准》【1】,中医辨证为阳虚气化不及,痰浊水邪上干清阳。

2、治疗方法

本组86例均运用五苓散加味治疗,方药组成:桂枝20克 茯苓20克 猪苓20克 泽泻20克 生白术20克 水煎服,1日1剂,早、中、晚三次分服。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法夏10克、生姜15克,若脘闷不食,加白寇15克,藿香20克;若耳鸣重听,加远志5克,石昌蒲5克;便溏者,加干姜5克,1周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考《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制定标准》【1】.治愈:眩晕消失;好转:时间缩短,发生次数减少;无效:症状无变化。

3、2、治疗效果 治愈50例,好转3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由于颅内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或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等。眩晕多见于由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病。由于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即使诊断明确,病因治疗有时很困难。西医主要采用镇静、止呕、血管舒张等药物进行治疗,对制止眩晕有一定效果,但复发率高,且部分病发作频繁,复发次数越多,临床病症也日益加重。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本病的发病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论述颇多,归纳起来,主要形成了“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三大病因学说。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之论,因而有不少临床家执此为据,认定眩晕之治,以平肝潜阳,息风镇静为不二妙法,以为该治法既与中医经典理论相吻合,又与现代医学治疗眩晕的方法相默契,所以应是最佳治疗方案。如果机械地沿着这样的定式思维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可能丧失中医学整体动态的思维特点,疗效也就未必能尽如人意了。

笔者所处四川盆地,湿气较重,因此所遇眩晕患者多属阳虚气化不及,痰浊水邪上干清阳者多见。若无脏腑阳气的虚损,水湿难以壅滞潴留,水湿无壅滞潴留,浊阴何以逆行上干,浊阴不逆行上干,神气怎会浮动而不宁,胃气怎会逆乱而不降,眩晕呕吐从何而生?故此眩晕呕吐的发生,正是阳虚不能有效化解浊阴,浊阴壅滞潴留,逆行上干所致。由于浊阴已经大量蓄积,造成了机体气液运行机制的严重障碍,所以,温阳化气行水,充分排泄浊阴才是针对病因,契合病机的治疗法则。此类患者证属本虚标实,患者多表现为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诊:脉沉弦或沉弱。治宜温阳化气,运脾除湿法。《素问、经脉别论》【2】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五苓散着重调理脾肾功能,方中白术运脾,是助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苓泽利水,是通调水道,令水津下流归肾;桂枝温肾命之火,使津化为气以后才能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诸药合用,温阳化气,健脾除湿而眩晕自止,且其升降之机与内经之旨一脉相承。五苓散治疗眩晕,只适宜于阳虚气化不及,痰浊水邪上干清阳者,若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则非本方所宜!

参考文献:

【1】 吴少祯 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标准【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826

【2】 马烈光、张新渝主编 黄帝内经.素问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217

上一篇:中医疗法在痤疮治疗中对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下一篇:向智能云平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