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2-09-26 02:31:25

理工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理工类院校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资源、多样化需求等众多问题。要确保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理工院校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形成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对高等院校类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受到社会对人才类型、规格、素质的需求以及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的共同制约,在整个培养模式中占据决定性地位。它对人才培养进行质的规定,也就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的问题,体现着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

2.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等方式,从而形成符合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的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过程的起点。

3.培养途径。培养途径,是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通过选择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方式来完成对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各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包括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课余活动等。

4.培养评价。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的监控,及时对人才培养整体进行反馈与调节。通过这种反馈与调节,就可以反作用于培养方案与途径的选择,以使整个过程优化,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二、理工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生人文素质缺乏

理工科院校通常以培养“短、平、快”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大学生注重短期专业和实用课程学习与培训,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道德文化教育,其结果造成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

(二)学生知识面窄

我国理工类院校拥有较为典型的专业教育体制,对专业的划分过细,而专业覆盖面却很小,这种教育体制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层次发展以及我国大众化教育的普及,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瞬息万变的市场,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多种技术或综合技术的人才,才可能真正适应科技的飞跃发展。

(三)学生动手能力弱

我国理工科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求高、内容深、范围广,而把实践教学只是看作理论教学的一个辅助环节。已有的实践性教学中,“教”得多,要求标准低,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对具体问题的独到的见解,动手能力较差,而且很难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工作。

(四)学生社会适应力差

我国理工科院校普遍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社会,学校的开放度和社会化程度很低等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校门,真正了解企业的开发、设计、生产和营销等过程,学习内容与社会需求有差异,自然也就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理工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和融合

学校可采用增设人文选修课程、实行人文辅修专业和双学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挖掘自然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进行课程改革

在教学中,理工院校应针对市场经济需求的多变性,和现代科技发展中知识信息增长的迅速性,将原来的基础性专业面拓宽,同时又要保证基础之上的专门化教学。拓宽专业、夯实基础、窄化方向,进行课程综合化设置,促进学科互相渗透,鼓励学生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加快传统课程模式的变革。

(三)因材施教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出发,搞好创新课程的设计,使整个教学过程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满足其接受能力;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和指导式教学,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学生思维定势,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次要尊重学生兴趣,加大选修课比例,在不同大学之间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增加学生学习的自、选择权,使其能真正按照自己的爱好学习。

(四)进行弹性化人才评价

建立弹性的人才评价机制,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弹性化人才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内容的全面化,评价过程要动态化,从教育前、教育中和教育后进行全程的动态评价,评价标准要多元化、多样化,既要构建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社会、教师、学校参评的多样化主体评价模式,也要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五)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实践教育不仅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应加强产学研结合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之下,共同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应鼓励由重点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牵头,围绕重大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组建产学研结合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共同承接重大研发课题,积极搭建产学研结合创新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03).

[2]樊水科.理工院校新闻人才培育模式的构建[J].新闻知识,2011(08).

[3]邹虹.理工院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06).

[4]解飞厚.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13(2).

[5]张佳妮.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人才――华南理工大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3(04).

上一篇: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先次... 下一篇:浅谈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