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种培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29 10:22:37

鱼苗种培育的几点思考

苗种培育是水产生产的基础,笔者长期从事苗种生产,经常遇到苗种成活率过低,甚至失败的问题,现结合自己的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传统理论认为,“水花”培养分清水下塘和肥水下塘二法。实践发现,二法各有利弊,肥水下塘养殖难度极大,且效果不易控制。现将清水下塘的主要特点和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水花”的形成:鱼的受精卵,经人造的流水环境,在适当水温、溶氧、水质等条件下经适当的时间,发育为能平游的幼体,我们习惯称之为“水花”。平游期“水花”幼体游泳能力较差,摄食能力不强,只能无选择地吞食口裂周边规格小于口裂的小颗粒。“水花”从被动吞食的平游期向游泳能力强的主动寻食期发育很快。此间“水花”生长发育的营养供应很特殊,体内尚存的卵黄有一定的供养能力,只要保证“水花”在体内营养消耗完前,能及时得到食物和营养就能保证继续存活和生长。保证“水花”成活率的关键之一,是把握“水花”下塘的合理时机,即综合考虑运输、天气等多个因素,保证让“水花”下塘时,有一定的游泳能力,体内有营养供应。

二、“水花”对养殖环境的适应性:任何生物对环境的变化都会产生应激反应,反应适度时生物会慢慢适应,反应过度会导致生物直接死亡。众所周知“水花”生存的环境,水质较清洁,溶氧丰富,PH、水温相对稳定。“水花”出环后被转入“水花”培育池养殖,这就要求“水花”培育池的水质(水温、溶氧、PH值等)不应与受精卵孵化用水水质差别太大。实践表明“水花”十分稚嫩,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一旦放养水体的水质与“水花”生存的水质变化太大,“水花”会迅速应激死亡。笔者曾遇到过因水质过肥、温差过大,“水花”下塘后巡边弯体死亡的现象。实践也证明了清水下塘放养“水花”的水质越接近“水花”生活的水质,“水花”的应激反应越轻,应激死亡的几率越小这一现象。清水下塘的基本要求是:在放养“水花”前10天左右,对鱼苗放养池进行带水清塘。方法是让池中水深60cm,用生石灰清塘,目的是让池中小杂鱼等彻底死亡。石灰参考用量为每亩150公斤。加入大量生石灰后,生石灰的毒性在8天左右就会消失,为了安全放苗,放苗前应放试水鱼,经10天左右的时间池水中定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浮游生物,虽然浮游生物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水质此时较接近“水花”生活的孵化用水。

三、“水花”的生长:清水下塘,池水中浮游生物量相对较少,这就要求养殖者及时为“水花”提供合适的食物。因此,“水花”下塘前饲喂部分蛋黄,或者即时泼洒豆浆尤为重要。实际上,“水花”下塘初食量很小,且有沿边巡游的习惯。一般每亩放苗10万~15万尾,一日投喂3~7斤干豆磨浆,一日两次,豆浆会融入水体起到肥水作用。经多次实践发现,“水花”养殖池一般以3亩左右、形状为规则的长方形、底面平坦、底泥10厘米左右为好。面积过小,水质不易控制,鱼苗成活率低,面积过大,生产管理麻烦。“水花”下塘时的水深最好控制在60~80厘米,气温低时水应深些。“水花”下塘当天即可少量投施嫩蒿草或腐熟粪肥(嫩蒿500斤/亩,粪肥300斤/亩),这既有利于快速产生鱼苗的天然饵料,也不会使鱼苗产生过分的应激。“水花”下塘后,条件适当时,“水花”的生长发育极快,也有相当的适应性。如果天气正常,投喂合理,经15~20天,“水花”便可发育至体长3厘米左右,食性接近其成鱼的夏花鱼种阶段,成活率可达40%~50%。此时的水面已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应及时分塘,否则将影响生长和成活。分塘前应做充分准备:一般采取分塘前对鱼苗进行2~3次拉网锻炼,目的是提高鱼苗对拉网的适应性,以避免分塘时因水温较高、鱼苗活跃等引起的苗体损伤。

四、池水充足溶氧的保证:池中的天然饵料和池中的溶氧永远是一对矛盾,要保证池水中有充足的食物,池水中消耗氧气的因素就会增多,溶氧的缺乏几率就会增大,因而要时刻关注池水的溶氧。方法是加强巡塘,及时搜集鱼苗活动的各种信息。增氧的办法是:适时加注适量经过严格过滤的(目的是防止小野杂鱼等混入)新鲜高溶氧清水。(一般每3天加水5~6cm)

五、处理好养殖池进、排水设施:进、排水设施安全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常常被养殖者忽视。实践中,笔者常遇到因排水设施不牢固而漏水跑鱼导致养殖失败的现象,深感进、排水设施牢固、经久耐用、实用,开启关闭方便高效,是养殖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

六、苗种的单混养:一般讲,武昌鱼、青鱼宜单养。因为青鱼人工孵化较晚,与其他鱼发育不同步;武昌鱼因个体较小与其他鱼发育也不同步。有条件的话,此类鱼苗均单养为好,便于生产管理。

(作者单位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渔业局)

上一篇:电视少儿节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农发行业务合规经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