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时间:2022-09-29 10:19:21

立足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对新授课的知识具有一股热情,并在这种热情的驱使下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欲望。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积极思考,让创造性思维得以发挥。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多位数,教师马上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如果不能被3整除的,还可以说出它除以3的余数是多少。连续说了几个数后,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急于想了解教师究竟用了什么方法能这么迅速做出判断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阅读课本,在学生掌握了3的倍数的特征之后,再让学生说出刚才老师是如何判断的。此时,学生的疑问得以解决。

二、拓宽乐学途径,体会转化思想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如为学生提供较灵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在一次思维训练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本题直接通分显然计算量相当大,部分学生寄托于老师或同学直接告诉答案而懒于动脑思考,或根本不敢尝试。此时教师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认真观察各加数的特征,从第二个加数起,后一个加数是前一个加数的一半,且有=1-,=-,=-……可逐项消去。这样一来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学生轻轻松松地解决了。可见,在教学中善于挖掘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就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善于捕捉错误信息,营造课堂生机

罗明亮老师认为:错误是一朵美丽的浪花,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朵美丽的浪花,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真诚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并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充分营造数学课堂的生机。如在做一道工程问题“加工一批零件,甲车间独做天完成,乙车间独做天完成。如果两个车间合作,几天可以完成?”学生解题主要有两种方法:

(1)1÷(+)=(天);

(2)1÷(1÷+1÷)=(天)。

我分别指定一个学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但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学生自己分辨对错。

生1:我认为第一个算式是错的。因为一个车间单独做才需天或天,而两个车间合作时间反而更多,所以错了。

听了这个回答,支持第一种算式的学生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紧接着问:谁能说出他们错在哪里呢?

生2:因为天、天分别是他们的工作时间,而不是他们的工作效率。

生3:我同意他的说法。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所以1÷或1÷才是他们的工作效率。

在学生意见统一后,我又抛出问题:如果要使第一种算式成立,题目应怎样改?

生4:合作时间等于合作总量除以合作效率。和分别是甲、乙的工效,那么他们单独做的时间分别是5天和4天。

学生都举手赞成。

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应当仅仅是否定和“告诉”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通过合适的方式认识学生出错的原因,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四、创设操作情境,动中求知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动手操作的内容,也迎合了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时,为了突破理解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的关系这个难点,我课前让学生用两张颜色不同的纸剪出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再拿其中一张采用割补法剪拼成长方形,然后与另一张放在一起,学生马上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就是长方形的宽,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让几名学生上台演示用圆锥装满水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内,亲身感受它们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它们的特征,能够在大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最终形成表象,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要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责编 金 铃)

上一篇:听障学生课外导读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让课堂“效”口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