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时间:2022-09-29 10:00:12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特征,并结合信息素养教育现状,提出其相应的策略,以期能够切实地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素养;教育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信息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信息资源拥有量的多少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竞争力,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也成为教育界热门探讨的话题之一。大学生是国家的接班人,在我国新一代人才培养过程中信息素养不可或缺,信息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1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特征

随着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信息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它同其他资源一样具有相同的特性,如客观存在性、普遍存在性、价值相对性、可开发性等,同时它自身又具备其他资源不具备的性质。

1.1 依附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它是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必须通过一定的介质表现出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收到的信息都通过不同的媒介表达出来。

1.2 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信息仅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决策具有价值的属性。因此信息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内得到充分利用,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

1.3 可传递性

信息是可以被传递的。它的这一特性不同于其他资源。具体表现在,信息的传递不仅可以打破空间的限制还可以打破时间的限制,信息的依附性决定了它具有这样的特性。如在美国发生的事件,可以在中国知道,信息的传播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1.4 真伪性

信息有真有假,一些信息是客观事物的真实表现,而一些信息则是为了掩盖客观事物真实性而制造出来的,或是由于人们的某种目的而捏造出来的。如烽火戏诸侯中周幽王为了个人目的,而命令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在这一过程中,诸侯所看到的“烽火”就是一个错误信息。对于信息的真伪这一特性,需要人们有能力去分析和辨别。

1.5 共享性

信息可以同时被许多人获得,而且它并不因众人的共享而产生损耗,这也是信息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最大特性之一。一本文献资源所蕴含的信息资源并不因为多人的阅读或者使用而减少。

鉴于信息的自身特性决定了信息成为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资源,而信息的真伪性和时效性又要求人们必须接受系统的、正规的信息素养教育才能在这个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精准迅速地检索到有效的信息,因此信息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2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之处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提出信息素养这个概念后,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及其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索。我国各大学府也积极参与其中,并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了自身的教育体系之中。在我国各高校实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没有准确的学科定位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一部分高校已经设立信息素养课程,但是从现状来看,其信息素养的学科定位并不明确,授课模式不明朗。有的高校设立此门课程为必修课,有些则定位选修课,定位不明朗导致信息素养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重视,其课程设置与进行也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学生对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没有形成理性的认识。因此当信息素养教育设立为选修课式,一些学生往往认为此门课程对自己的用处不大,而不选择这门课程。

2.2 课程内容不统一

各院校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统一。有些院校侧重于向学生教授与信息检索相关的应用型知识,有些学校则侧重于教授与信息资源有关的理论性知识。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各有特点并无可厚非,但是教育内容的厚此薄彼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使课程内容不全面,其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道德等相关知识同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相关知识同样重要,意识的培养和建立是运用信息检索技巧的前提,信息伦理、信息道德的形成是运用信息检索能力的规范,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2.3 缺乏相关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要保证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水平和质量,就必须建立相关的评估体系。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是检验信息素养课程教授情况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是测试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的有效方法。就目前而言,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对信息素养教育设置科学的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发展。

3 “互联网+”环境下加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

3.1 成立全国性质的信息素养教育委员会,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全国性质信息素养教育委员会来对信息素养教育设立、内容等相关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美国的信息素养课程之所以能够设立并顺利的开展,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设立了相关组织协会的统一规划和安排。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这一做法,设立全国性质的信息素养教育委员会,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明确其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给信息素养课程以准确清晰的定位,从根本上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3.2 建立信息素养教研室,推进课程发展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应当转变信息素养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选择有能力的教师组建信息素养教研室,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从而推进信息素养教育这门课程的发展。

3.3 设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同学学习

首先要明确信息素养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统一兼顾,丰富其知识体系。其次要采用线上、线下、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互联网+”环境下,使数字教学方式更加普及,声、像、音一体式的数字教学对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而信息素养教育的有些相关内容是需要学生实践体验的,因此,通过线上、线下、实践体验相结合的趣味性教学方式,能够活跃教学气氛,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其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进而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3.4 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学生对学习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认识,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晰。因此,应加强对信息素养及其相关概念的宣传,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其认识到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对信息素养教育初步了解,才能让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更加重视,在观念上形成一种必须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意识,使学生能够产生自主选择信息素养教育的意向。

3.5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多数是由高校图书馆馆员进行的,其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经验并不充足。再加上,信息素养的相关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因此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信息素养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4 结 语

信息素养现已成为立足社会的必备能力之一,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素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内容不断更新,而且社会对信息素养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高校更应该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根据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情况不断地寻求更合适的信息素养要求的教育模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小娇,李检舟,郑辅伦.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平台的构建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4).

[2]隆茜.“翻转课堂”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证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6).

[3]袁曦临.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7(11).

[4]张意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6(5).

[5]于维娟.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现代情报,2006(7).

上一篇:云南煤化集团一平浪煤矿青安总岗被认定为“全... 下一篇:祭祀的火 板凳山的火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