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中如何巧妙生成

时间:2022-09-29 09:54:55

主题活动中如何巧妙生成

幼儿园的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区角活动、个别活动,等等。集体活动能使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系统地、有重点地学习,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性。但是,在集体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使老师难以照顾到幼儿的个别差异。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的分科教学的影响,更多地采用集体教学形式而容易忽视与其他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而现在的生成式的主题活动则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主题是对一个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主题教学是要丰富儿童的心灵生活。生成式主题活动的内容,取材于孩子所熟知的世界。主题教学强调孩子的主动性学习。生成式主题活动是孩子们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完全由孩子自己做主。那么教师在生成式主题活动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一、聆听幼儿的心声,确定主题内容。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必须寻求一种更高效、自然、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这就是《纲要》所倡导的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在幼儿的生活上通过让其不断获得丰富的经验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幼儿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才能发挥效能,教育才真正有意义。教师应尊重幼儿和满足幼儿的需要,鼓励幼儿与环境发生有意义的互动,懂得倾听幼儿心声,懂得观察幼儿活动情况。教师应从孩子们的生活入手,以生成式主题活动形式安排教育教学,并在生成式主题的统率下,从情感教育入手,由幼儿的兴趣点开始确立主生成式主题,由幼儿的问题做引线拓展主题,自主开发出数个活动方案,潜移默化地把孩子引上和谐发展之路。

例如,小朋友在散步的时候发现了草丛中的蚂蚁,立即被长长的蚂蚁的队伍吸引住了:“老师蚂蚁在干什么?蚂蚁为什么要搬家?”于是“有趣的蚂蚁”的主题产生了。大班孩子在自由活动或散步时间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为什么白天有太阳,却看不见月亮?为什么人要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地球上要有那么多国家……孩子们对有关地球的知识充满了渴望,于是就产生了“我们的地球”这一生成式主题。平时产生的生成式主题都源自于日常看到的交通工具、小动物、食物、玩具,孩子们自己交谈或向老师、爸爸、妈妈提出有关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于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决定主题。

二、尊重幼儿的需要,搜集信息。

生成式主题确定以后,就着手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利用。在小朋友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应当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收集资料的种类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包括图书、图片、VCD片、录像片、卡片、各种模型、实物、玩具、标本、电脑上下载的文字资料等。教师应尽可能想幼儿所想,多准备各种材料供幼儿活动或游戏时选择,让幼儿自己筛选、重整和组织材料。让幼儿感受到老师是随时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的。有了多种工具性材料,幼儿就能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步步完成主题。例如:幼儿在排练自编的故事时提出,需要制作各种头饰和道具、背景。为此,教师不仅要为幼儿准备订书器、胶棒、剪刀和各种胶带等工具,还要准备很多半成品材料供幼儿选择使用。正是有了教师的支持,幼儿才很快地进入了制作阶段。

当然仅仅依靠教师的力量还略显微薄,我们还可以依靠家长资源。因此将每个生成式主题的来由、计划和每一阶段的成果及时通报给家长,使家长能够及时地帮助幼儿一起收集材料。及时向家长介绍主题活动的一些情况,并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孩子们主动学习的过程,请家长与幼儿一起积极通过多种途径从图书馆、因特网、商店、市场、周边中小学查找有关资料,调动幼儿用多种感官吸纳信息,如询问、观察、记录收集资料。还可请家长为孩子买教学具,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的保证。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使活动资料更加丰富,而且提高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相信幼儿的能力,鼓励主题的探索。

生成式主题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施教者变成了懂得倾听幼儿心声,懂得观察幼儿活动情况的教育者,并能为孩子活动提供材料,成为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鼓励其勇于探索,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让幼儿主动参与自己的研究方案,即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探索查找问题的答案。

在生成式主题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幼儿的主动探索活动,因为幼儿的主动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必经之路。幼儿思维活跃、个性意识增强,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会有自己的见解,也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他们与同伴意见不同、争执不下时,往往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老师,希望老师能裁定自己是正确的。其实,此时正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良好时机。例如在“蛋”的主题活动中,小朋友产生了蛋在水中是浮起来的还是沉下去的争论,这时教师不否定也不肯定,而把问题交给幼儿自己解决,引导孩子们放弃猜想,寻找另外的方法找寻答案。在实验的过程中,小朋友自然得到了正确的答案,通过事实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幼儿的生成式主题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好奇心,争论引发幼儿的好奇,这种好奇正是幼儿主动探索的内部动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于让幼儿得到正确的知识、经验,避免让幼儿出现错误。其实,幼儿的试误过程或试误行为会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积极愿望。这样的探索过程使幼儿主动地获得了正确的经验。因为大家再次进行了探索,付出了新的努力,这个过程才是最有意义的。由此,大胆让幼儿经历挫折,甚至失败,有意给他们造成暂时的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幼儿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会使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激励幼儿运用内在潜能自主探索。

四、理顺幼儿的思路,把握主题的发展。

老师在支持幼儿生成式主题活动的同时,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一味尊重、消极尊重,完全忽略教师引导的作用。主题活动是构建在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和已有生活经验之上的,但是否可以说教师的计划就不需要了呢?我们认为,在生成式主题活动中仍然不可忽略老师的计划性。因为教师对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了解,对其行为意义的敏感和理解,对教育目标的宏观把握,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对可能发生情况的预测,都是开展生成式主题活动的基础,都需要教师事先有个通盘的考虑和计划。在师生共同确立了主题之后,教师要认真考虑幼儿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对幼儿的了解,设想幼儿可能会出现的想法,把小朋友希望了解的内容进行初步归类,并用主题网的形式加以呈现。这些源于孩子生活经验而生成的小主题的不断涌现过程,必须依靠教师对孩子反应的及时捕捉和灵活应对的机智策略。教师心中目标明确,就不会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教师要善于观察、捕获孩子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的富含学习价值的信息,把握总体目标,及时调整、合理整合成新的教育资源。幼儿有了动手操作、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了探究的愿望,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既实现了目标,又是使活动方案弃繁就简,帮助幼儿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

总之,幼儿在生成式主题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自己探索、解决问题,有利于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小朋友的“学”比教师的“教”更重要,因此,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要灵活地发挥自己的作用,真正让孩子自己行动起来,不失时机地让幼儿在亲身体验,认识道理,接触世界的各项活动中,使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深发展。

上一篇:多媒体课件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