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2-10-23 05:18:31

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探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目的是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选择全国四十余所工科院校进行试点,其中包括“985”大学、“211”建设学校、地方重点建设大学和一般学校等四种不同类型[1]。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集结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肩负着“卓越计划”贯彻实施的重要使命。“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扩张转向了内涵发展,在内涵发展的大环境下,地方高校如何肩负起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地方高等学校在内涵发展环境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指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的潜力的后备工程师[1]。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截止到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差,进而出现毕业论文甚至毕业设计抄袭现象。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弥补现在大学教学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

卓越工程师培养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问题为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该能力的培养分校内学习部分和企业实践部分,校内学习部分主要侧重于夯实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培养工程实践意识,同时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企业实践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2],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来指导、评价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

二、地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地方特色是地方高校的特点,其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以利用地域优势为基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依靠对行业和区域地方经济的特色服务求得支持和自我发展。因此,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主要体现在特色人才的培养及地方经济的服务上。

(一)培养特色人才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方向。

大学教育起着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作用,其无论是外延式发展还是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都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是其内涵的体现。对地方高校而言,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和高水平领军人才短缺是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两大瓶颈,但区域特色又为其发展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寻找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突破口,借助内涵强校的机遇,挖掘潜力,培养地方特色人才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方向。

(二)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任务。

大学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地方高校需树立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要把服务行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作为个性化发展的切入点,形成服务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育特色服务人才。

三、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内容[3]。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和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以区域特色为切入点,培养特色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特色创新人才是区域经济的引领者,是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对于地方高校,培养地区特色创新人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地方高校大学生除具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的一般工程综合能力外,还需要具有突出的特色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成为真正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卓越工程师。

(二)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设想。

1.通过广泛调查分析,目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闭门造车式的工程教育。目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大部分还停留在形式上,缺少实质性的合作,再加上校内缺少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和实践创新氛围,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最终导致学生闭门造车式的工程教育。

(2)师资队伍工程综合素质差。地方高校教师,特别是在本科评估阶段招进一大批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本科、硕士到博士连读的应届毕业生,缺少工程实践过程,而不具备“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很好地实施“卓越计划”。因此,整个实践创新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工程实践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专业基础课程安排不合理[3][4]。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偏后,影响了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时间,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影响了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施。

2.根据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依托行业,立足地方,开展系统化的产学研教育。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以受教育、长本领、作贡献、取报酬;让企业把接纳、指导、评价学生实习作为自身应尽的职责,企业及社会用人方认真积极地对毕业生进行评价,逐步建立“第三方”的认真严肃、科学透明的办学质量评价体系[2]。同时,建立教师企业挂职和顶岗实习的机制,企业为教师设置挂职和顶岗的工作岗位,学校出台政策保证教师在此期间的待遇不变,彻底打通大学与企业间兼职、转岗的通道,引进企业工程师参与学校教学工作,使工科教师普遍取得企业经验,使产学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

(2)在完成数学、计算机等与专业基础课相关的基础课后,紧接着安排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增加大一和大二上课课时,同时将人文、政治类课程可适当向后调整,以便及时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三)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

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应遵循“依托行业、立足地方、注重实践、特色创新、特色服务”的原则,彻底打破过去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地方特色的工程师综合素养。

1.校内层面的培养模式

从本校优势专业中遴选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成立卓越工程师班,从大一开始招生,从大一开始培养,实行“素质—能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素质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主要通过大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本行业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主要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本行业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运行、维护能力和工程项目集成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这些能力要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得到提高[3]。校内层面的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的培养在学校层面上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引进企业工程师和本校老师同时指导,一方面结合工程项目和相关课题进行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举行大量的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进行训练。

2.企业层面的培养模式

企业层面的培养穿插在各个学期进行,实行三学期制,从大一到大四,企业实践由短到长逐步进行。选择满足“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条件的企业,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企业要为学生配备导师,将企业要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转化为综合设计题目,保证企业能够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1]。

四、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保障措施的建议

(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仅仅涉及高校,还包括企业、政府及教育部门,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综合管理部门,并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卓越计划”,建立并落实企业实习的制度,协调高校、企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

(二)作为“卓越计划”的实施主体,学校必须采取多方保障措施,成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增加实验室建设投入,建立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管理和奖励制度。

“卓越计划”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为了有效推进该计划的进行,学校、企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真正掌握现代工程技术、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2]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8):10-12.

[3]于卫,尤玉军,储诚明,等.综合性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VOL16,(1):91-96.

[4]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1478-1480,1503.

上一篇:主题活动中如何巧妙生成 下一篇:提高角色游戏质量,有效促进幼儿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