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09-29 09:54:18

浅析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摘要:近几年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尤其是房屋建筑。在建筑业繁荣的背景下,建筑主管部门受到的投诉也多了起来,特别是住房混凝土的裂缝是最普遍的问题之一。为此,人们对混凝土的质量 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的裂缝问题较为普遍,在建筑工程中裂缝几乎无所不在,尽管我们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小心谨慎,并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但裂缝仍然时有出现,不可避免。为此,本人对于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一简单分析总结,以便能在今后工作中更好的控制裂缝产生,提升建筑质量,使业主更加满意。

一、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

裂缝产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施工过程的各种因素组合产生的,要根本解决混凝土中裂缝问题,还是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人手。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使用原因

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缝;使用荷载超负;野蛮装修,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

(二)施工工艺原因

施工工艺涉及的面很广,一般常涉及到的有,一是水分蒸发、水泥结块的混凝土干缩通常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混凝土-种人造混合材料,其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成型后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

(三)荷载与外荷载的原因

由各类变形荷载,包括温度变形,收缩变形及地基不均匀沉降变形,由于这些变形受到约束引起的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导致裂缝。

(四)建设阶段产生裂缝的原因

1.设计原因:如截面不够、梁的跨度过大、高度偏小,或结构中的受力钢筋截面偏小或板太薄、配筋位置不当、节点不合理、结构构件断面突变或因开洞、留槽引起应力集中,产生的构件裂缝;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构造处理不当,现浇主粱在搁次梁处如没有设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以及各种结构缝设置不当等因素导致混凝土开裂,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

2.材料原因: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增大;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脆性越大,越易开裂。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混凝土强度等级日趋提高 。建筑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日趋提高,但有许多结构不适当的 选择了过高的强度等级。

4.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模板构造不当,漏水、漏浆、支撑刚度不足、支撑的地基下沉、过早拆模等造成混凝土开裂;施工过程中,钢筋表面污染、混凝土保证层太小或太大,浇筑中碰撞钢筋使其移位引起裂缝,施工控制不严,超载堆荷,导致出现裂缝;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高空浇注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暴晒,混凝土收缩值大;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两次抹面,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5.养护方法不当。

6.外加剂的负效应。

(五)使用阶段产生裂缝的原因: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缝;使用荷载超负。

二、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根据砼裂缝成因,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预防要比事后补救有效的多。也就是说采取以防为主的方法,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计

在设计上要注意到那些容易开裂的部位,如深基与浅基、高低跨处等,应考虑到由于地基的差异沉降或结构原因而引起的薄弱环节,在设计中加以解决。在构件截面允许、配筋率不变而且浇筑方便的条件下,钢筋直径越细、间距越小则对预防开裂越有利。

2、施工方案

良好的施工方案与预防、控制裂缝有很大的关系。施工方案主要应确定一定浇筑量、施工缝间距、位置及构造、浇筑时间、运输及振捣等。一次浇筑长度由垂直施工缝分割,最好是设置在变截面处或承受拉、剪、弯应力较小的部位。除控制一次浇筑厚度外,分层位置即水平施工缝留设位置也应加以注意。

3、施工质量

由于施工质量原因而产生的裂缝发生率在95%以上。如果在施工阶段控制住了裂缝,则在使用阶段开裂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因此,施工阶段是裂缝预防的主要阶段,在施工阶段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砼要有合适的配合比,选择合适的配合比。适当地选择好水灰比,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原则下,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其次钢筋的成型和模板安装位置要准确、牢固,以免施工中变形。钢筋上的污物和氧化铁皮要清除,以免影响粘结力。第三是浇筑、振捣操作合理,特别是振捣操作技术,往往不被人们重视。

4、养护

养护的目的是使砼正常硬化,强度增长,不受或少受外界影响。技术关键是设法使砼温度级慢慢下降到接近外界气温,缩小降温过程中的温差。以便减小温度应力,阻力裂缝的产生。

三、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但其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与无害的界限由结构使用功能决定的。裂缝控制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综合技术措施将裂缝控制在无害范围内。综合技术措施包括:合理选择结构形式,降低结构约束程度,对与水平构件梁、板、墙等采用中低强度级混凝土,加强构造配筋,如板顶部的受压区连续配筋,板的阳角及阴角配置放射筋,增加梁的腰筋间距200mm。优选有利于抗拉性能的混凝土级配,尽力减小水灰比、减少坍落度、降低砂率增加骨料粒径,降低含泥量及杂质含量。选用影响收缩和水化热较小的外加剂和掺合料。对于超长结构可采取跳仓浇灌或后浇带方法施工。对于复杂的结构难免出现少量裂缝影响正常使用和耐久性.裂缝分为表面裂缝,浅层裂缝,纵深裂缝(深层裂缝),贯穿裂缝等。少量有害裂缝采用近代化学灌浆技术处理,满足设计使用和耐久性要求,不应因此降低工程质量评定标。

参考资料

1.作者:杨秋鸣 《钢筋混凝土结构常见裂缝分析》 Analysis on common cracks of ferroconcrete structure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

2.作者:蔡华 《钢筋混凝土薄壁结构裂缝分析与处理》 Analysis on Cracks in Reinforced Concrete Thin Wall Structures and Treatment [电力建设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

3.著 译 者:崔京浩 《简明土木工程系列专辑--品味钢筋混凝土-设计常遇的混凝土结构机制机理分析》 出 版 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吴培明主编,《混凝土结构》 .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

5.著 译 者:朱炳寅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8.鞠丽艳,张雄.混凝土裂缝防治的两种新方法.施工技术,2002. 7。

9.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02。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滑模施工技术初探 下一篇:浅谈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