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川主祠”为例浅谈巴蜀水文化

时间:2022-09-29 09:23:54

以“川主祠”为例浅谈巴蜀水文化

“川主”崇拜是巴蜀地区独特的民俗信仰。1949年以前,四川(包括今重庆)各县城除了建有城隍庙之外,还必然建有川主祠。川主祠中供奉的是秦朝的蜀郡太守李冰。李冰在入川之后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改善了成都平原的生存环境,使蜀地成为名符其实的“千里沃野,天府之国”,蜀人因此而崇敬李冰,尊之为“川主”,各地多建有“川主祠”,以示怀念。本文将以四川地区川主祠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为例来探讨巴蜀地区独特的水文化。

中华民族有悠久辉煌的历史,也有着悠久的水文建设史。中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十分丰富。中华民族从远古时期就在用水和防水的生产生活与斗争中发展出独具特设的水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水文化应该是人类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核心载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其中中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即人类在与水相关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出的物质载体,包括生产成果和历史遗迹等等。二是精神层面,即人类在水事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言以蔽之,水文化的主体就是水利文化。自然是文化的母体,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域文化,在各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水文化也是各具特色。

中国西南部的巴蜀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这里独特的地域文化被称为“巴蜀文化”。四川省和重庆市位于地质学上的四川盆地之内,水资源相当丰富。巴蜀地区的先民们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和水打交道,并形成了有巴蜀文化色彩的独特的“巴蜀水文化”。本文将以在四川地区独特的“川主祠”及川主崇拜这一民俗文化现象来探讨巴蜀地区独特的水文化。

一、巴蜀地区独特的川主崇拜

“川主”崇拜是四川(包括重庆)独特的民俗信仰。1949年以前,四川各县城除了建有城隍庙之外,还必然建有川主祠。川主祠中供奉的是秦朝的蜀郡太守李冰。现存的祭祀川主的庙宇大多为清代建筑,多为供奉秦代李冰父子,此外也有的庙宇供奉大禹,亦称川主。也有少数地方是“三圣”同时供奉。战国晚期李冰在入川之后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改善了成都平原的生存环境,使蜀地成为名符其实的“千里沃野,天府之国”,蜀人因此而崇敬李冰,尊之为“川主”,各地多建有“川主祠”,以示怀念。无论是李冰还是大禹,都被尊为川主之名,川主二字一般解释为四川之主的意思,也有人解释为山川之主。无论哪一种解释都说明了蜀人对奉为川主的李冰或是大禹充满了无限尊崇之意。

李冰和大禹之所以被尊为川主,这与他们曾经的治水功绩有很大的关系。传说中大禹因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天下消除了水患。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流域长久以来的水患,使巴蜀居民能够安居乐业,可谓功莫大焉。巴蜀人民感激他们的功德于是建庙供奉,长久不衰,一直绵延至今日。

川主崇拜这个独特的民俗现象反映了古蜀先民对于水患的恐惧,以及渴求于水患能够得到治理的心理状态。众所周知,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饶,是西南地区少有的富庶之乡。在唐朝的时候有“扬一益二”之说法。但是殊不知,现在的“天府之国”在先秦时期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在秦朝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前,成都平原深受岷江流域泛滥之苦。李白《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惨状和感叹,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流域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岷江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雨量主要集中在七八月的雨季,其时水势涨落迅猛,水流湍急,浩浩荡荡流向四川盆地的中心地带――成都平原。在都江堰修建之前,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海泽河国;而一但遇到大旱,又是焦土一片,庄稼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巴蜀先民,成为古蜀先民生存发展的巨大妨碍。

战国末秦昭王派李冰任蜀郡太守。李冰入主蜀郡后看到岷江水患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于是下定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父子两亲自进入岷江两岸勘察地形,制定方案,征发民夫,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其中一支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就可以分洪减灾,引水灌田、变害为利。都江堰的修建,没有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变害为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建成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此外,李冰还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经什邡、郫,别江”;“穿石犀溪于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经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等。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立即由洪水泛滥的泽国变成了“天府之国”。百姓念其功绩,在都江堰渠首建造二王庙以为纪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每至清明,当地百姓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仪式。李冰俨然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北宋以后开始流传李冰之子李二郎(即二郎神)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二、蜀人“川主”崇拜所体现出的水文化内涵

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文献记载,古蜀文明中的上古帝王绝大多数都和治水有关。《华阳国志》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禅位于蜀王杜宇,杜宇令“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患”,《水经注》中亦记载杜宇令开明(即丛帝)凿巫峡以通江水。由于杜宇在治理水患上的特殊功绩,得到巴蜀人民的普遍奉祀被尊为“杜主”。杜宇后期水患更加肆虐,杜宇于是任用鳖灵(开明)来治水,鳖灵治水手段高超,很快平息了水患,于是民众拥戴登上王位被称为“丛帝”。

大禹也因其在历史上的治水功绩也被蜀人尊为“川主”,其后的李冰父子更是因为都江堰的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为后世所敬仰。在古人心中能够驯服并且利用水的人,必然具有超出水本身的神秘力量。于是就被人类当做神秘力量的代言,高高在上恭敬的膜拜。从考古发现的结果也可以看出,洪水的确是古蜀人最大的威胁。1996年,在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报恩村发现一个距今4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鱼凫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和体形较小、打磨精美的石爷、石凿、石锛等石器。城墙基脚用卵石砌底,后夯土而成。被列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鱼凫城的城墙呈斜坡状,断面呈梯形类似于河堤,如此形制的城墙显得十分奇怪,说明当时的城墙主要的功能是用来防水而不是防外来入侵者的。这也说明了,古蜀人在和洪水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手段。

如此看来巴蜀地区的水文化由来已久,源远流长。而巴蜀地区的水文化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和大自然作顽强抗争的历史。

由于巴蜀地区有如此与众不同的水文发展历史,所以巴蜀地区的水文化也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水文化相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蜀人对川主的崇拜,同时也是一种对水的崇拜。说到底也是一种说水文化的体现。由于远古先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对于洪水这样的自然灾害,即憎恶、恐惧,同时又充满了一种敬畏之心。由于自己没有能力去控制,便幻想自然界有一种超意志的力量,能够对人类的生活进行干涉。洪水就是这种力量的具体表现。水,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没有水,人类就不能正常的生息繁衍,但同时水也能对人类文明进行毁灭性的打击。于是上古先民对水这种物质充满一种矛盾的心态,爱恨交织。

三、弘扬巴蜀水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研究和讨论巴蜀水文化对于当今社会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巴蜀独特的地理环境里孕育出来的具有巴蜀特色的水文化,对于今天的巴蜀人来说,乃至全国、全世界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同样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首先,巴蜀地区的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水文化,留下不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在和水做斗争时候勇敢不屈的精神,以及在斗争中闪现出来的智慧之光。让我们体会到我们的祖先在与水斗争的过程中经历的苦难与艰辛。让我们可以缅怀祖先的功绩,重踏古人足迹,追忆先人的事迹。

其次,在先民创造的水文化宝库中,我们得到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无论是先民的智慧还是勇气,都对当下的社会有巨大的启示,提醒我们要热爱自然,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在学习和继承古人的思想和智慧的同时,也激发我们不断反思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如何构建更加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界赋予我们的一切?如何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更好的改造和利用大自然?这些都值得当今的我们去做一个深层次的思考。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我们都能在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文化宝库中间寻找到答案。这也正是在当今社会弘扬巴蜀水文化的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上一篇:关于独立学院学生入学关于独立学院学生入学 下一篇:玉米底口追施肥法与一次性施肥法优缺点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