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南省就业结构变动研究产业结构变动趋向

时间:2022-09-29 07:45:40

从海南省就业结构变动研究产业结构变动趋向

摘要:对海南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进行一个尽量全面的梳理,在描述海南省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得出海南省基于自身特殊的地理、经济和社会因素,在产业结构方面自己的发展特点,并给出相应的产业政策趋向。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关度;海南省

中图分类号:F24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098-02

收稿日期:2010-01-18

基金项目:2009年海南省教育厅课题“海南产业结构调整中女性人才经济贡献的动态分析”的初期成果(HJSK2009-13)

作者简介:王亮(1979-),女,内蒙古赤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统计应用与数据分析研究;姚大鹏(1977-),男,安徽合肥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宏观经济政策研究。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战略使得海南省大力发展包含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成为驱动经济变动的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经济结构调整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部分是产业结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正确认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客观情况,是制定政策和考查发展结果的基本前提。同时,结合产业变动与就业结构变动的联动分析,可以为产业调整提供更加深入分析视角。

一、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化趋势

(一)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经济得到了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从1992年起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最大的产业。海南省的产业政策确定为,以农业为基础,稳定提高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超前发展第三产业。

虽然2007年国家统计局对海南三次产业结构评价后认为,海南已经由“三一二”结构演变为“三二一”,带有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但与全国产业结构比例相比,海南第一产业占比仍偏高,第二产业占比则偏低。2008年全国产业结构比例为10.6%、49.2%和40.2%,海南的比例大体为30%、30%、40%。《2008年海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则表明,当年全省GDP为1 459.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7.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34.4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87.22亿元。近年来,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产业优势尚不明显。第三产业比重稳定,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二)就业结构的演化趋势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是三产业中,劳动力比重变动幅度最大的。农业从业人员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占到近80%锐减到2008年的53.8%。经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及海南经济特区政策的推进,海南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海南特殊的岛屿环境和独特旅游产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和导向。体现在第三产业从业劳动力的显著增长。从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的缓慢平稳的发展可见,第一产业升级排挤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第三产业吸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改革开放时的13%,上升到2008年的34.9%,并且,未来仍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相对于第一三产业的波动,第二产业在海南的发展较为舒缓,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这与第二产业在海南省经济中的影响能力不无关系,同时,由于海南自身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人才,对于第二产业的拉动也比较乏力。

二、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

产业结构转变是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特征和解释经济增长速度和模式的本质因素,劳动力作为能动的生产要素,就业结构并非只是消极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变,就业结构对于产业结构具有极大的反作用。

(一)海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产业GDP增长引起的产业就业增长量大小,一般用就业弹性指标来衡量。就业弹性,指在某一时期内,产业就业数量变化率与产业经济总量变化率的比率。就业弹性为零,经济增长对就业无拉动作用;就业弹性为正时,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拉动效应;就业弹性为负时,经济增长对就业形成两种“海绵”效应特性,当经济为正增长,就业为负增长时,对就业有“挤出”效应;当经济为负增长,就业增加时,对就业有“吸入”效应。

2008年,总就业弹性系数为0.14,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依次为:第一产业0.004,第二产业1.16,第三产业0.47。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影响很小。从变动幅度不大的移动平均总弹性看,海南省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每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平均只能拉动就业增长约0.03个百分点。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程度各不相同。

第一产业在1992―1996年,1998年以及2005年为负数。其余年份为正数,绝对值没有明显的趋势,总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呈现一定的波动。

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也是有正有负,绝对值有变小的趋势,表现为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正向拉动效应不明显,吸纳劳动力能力一直较弱,2008年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使波动显著化了。

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仅在1998年和2006年为负数,其他年份均为正数,并且有增加的趋势。平均弹性高于第一、第二产业,说明海南省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长期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最大。

(二)海南省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学术界对于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多采用结构偏离度,结构偏离度越接近于零,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越协调。海南省第一产业机构偏离度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其绝对值由1985年的0.32上升到2008年的0.44,上升了0.12。这表明海南省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性在增加。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一定的波动,但是,仍为总体上升的趋势。1985年为1.36,虽然在1987―1989年和1998―1999年出现了很好的协调性,但是进入2000年后,偏离得越来越严重,2007年竟达到了三次产业历史上最大值1.77。说明海南经济中的整体上的第二产业的就业与发展及其不协调,是三次产业中最差的一环。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下降的幅度最大,由1985年的0.62下降到2008年的0,15,其中1992年以前是上升的,从1993年开始,海南的第三产业的就业与发展协调关系逐渐趋于合理和协调。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同时,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升级,总体来看海南的第三产业在增加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愈加显著。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二产业的发展海南省面临资金和技术诸多方面的困难,人才因素表现最为突出。海南省科技厅2007年专项调研表明,科技人才严重缺乏是全省各市县比较普遍的问题,而且各市县现有的高、中级人才大都集中在教育、医疗系统,农业、海洋渔业、信息产业等行业,技术人才均告缺乏。更重要的是,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增加便发生了背离,因此,第二产业的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是个长期的努力,需要制定一系列支持新科技和引进人才的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并且很难在较短时期内见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也存在环保方面的问题,对海南绿色生态岛、国际旅游岛的定位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海南省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应该更加从本岛的实际出发,比较三次产业的发展动力和就业环境。应充分调动和利用第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依托农副产品尤其是热带水果蔬菜加工技术这些海南省的特色产业,开发第一产业的经济促进潜力。这相当于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和富余人力从另一个角度来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就会见效。并且,由于这些特色产业的不可替代性,也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

此外,应更加重视第三产业对于海南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本质性作用。充分利用在旅游、房地产、教育以及会展产业方面的内在优势,率先在服务业的发展上有所突破,完全可以成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亮点。这些行业绿色环保无污染,又能大量吸收第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海南省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钟勇.产业结构演进机理研究[D].北京: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4.

[2]张建武,李永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及政策含义[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2).

[3]吴江,毕正操,祝云.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7,(4).

[4]陈大红.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第6卷[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3).

[5]张华强.海南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制约及对策[J].南方金融,2006,(12).

[6]王丽娅.以发展服务业为支点.实现海南的产业调整[J].海南金融,2000,(7).

上一篇:正确认识工程施工中的索赔 下一篇: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是扭转安全工作被动局面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