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课堂活动有效性浅析

时间:2022-09-29 07:13:13

品社课堂活动有效性浅析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品社课堂,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成为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要从本文中的几点才能使课堂活动做到有效。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堂活动 有效性

一、课堂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品德与社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从学生身边常遇到的事情和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环境,采用适合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素材,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这些课堂活动离学生很近,学生也易于在这种活动中去体验生活中的情感。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火灾)》这一课时,通过拨打火警119、火灾逃生方法这两个课堂活动,学生学习消防知识,详细了解对火灾的处理方法。同时,还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学会在火灾中进行自救。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因此,在教学中增加了如果自己家中着火、苞米垛等易燃物品着火怎么办?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会冷静、沉着地用各种不伤害自己的方法进行自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更好地服务学生的生活。

二、课堂活动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

在课堂上,课堂活动都应该紧扣目标来进行。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不是看这堂课气氛活跃不活跃,热闹不热闹,而是看学生们通过课堂活动有没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人教版六年级《朋友之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感受朋友给彼此带来的快乐和帮助,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懂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真诚、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能区别哪些行为和做法是有益于朋友之间的友谊的,哪些行为和做法会损害朋友之间的友谊,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健康的友谊。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朋友,讲讲朋友之间的小故事、说说朋友之间的帮助、展示照片或朋友之间赠送的礼物,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朋友交往中的快乐和难忘的事情,感受朋友的重要性。随后,通过小组表演的形式,学生们把自己生活中朋友之间产生的矛盾表现出来,然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自己想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学生们讨论分析出哪些行为会伤害友谊,如何做才能有益于友谊。这样不仅使学生们参与进来,而且与他们息息相关,在活动中去体会什么是朋友,从而导出朋友之间要真诚、关爱、理解,与教学目标相呼应。

三、课堂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时刻认清,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而我们教师只是个引导者。因此,不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用我们的眼光去选择课堂活动。学生们喜欢好奇、惊喜,喜欢表现自己等等。课堂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年龄段易懂的语言、肢体表演、声音模仿等等,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活动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体需要出发,以落实学生的主体发展的目标。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我和规则交朋友》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们带到了操场上,我和同学们定好规则后一起做游戏,在玩的时候,有的同学违反了规则,直接导致游戏进行不下去等情况。设计这一环节,我是想让学生们用他们日常的生活中的实例主动去体验什么是规则、规则的作用、不遵守规则会有什么后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显著,同学们对规则都有话可谈,知道了规则的重要性,而且是发自真心的,这正是我们课堂中迫切需要的。

四、课堂活动后要及时做出积极评价

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评价中常可以听到整齐而有节奏的声音:“同学,你真棒!”“棒,棒,你真棒!”听起来,学生的节奏感挺强,老师的课堂组织也不错。殊不知,学生在这种机械而缺乏事实依据的呐喊声中,思维单一,缺乏色彩;行动服从,缺乏个性;语言平淡,缺乏真诚。在课堂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仍有不少充斥于课堂中的这类简单而缺少内涵的评价方式存在,在这种含糊其词的评价中,学生的思维又怎能被激活?他们的潜力、创造力又怎能得到发挥呢?在呼唤重视“个性发展”“和谐共处”“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该用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良好的情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掌握课堂评价的有关艺术,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技巧地、艺术地评价学生,使课堂气氛活跃,在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学会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自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总之,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堂活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认真思考,认真感受,这样才能实施有效的课堂活动,才能让学生们的思想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这个开阔的领域进行升华!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区连峪小学)

上一篇:来自于课题会课的不同声音 下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