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9-29 07:12:55

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摘要:

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已推行多年,经调查反映,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双语教学的效果不好,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要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首先要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做起,可尝试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双语教学的模式,宜采用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最终过渡到单纯的仅用外语进行专业教学)改进双语教学的效果,应着重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师资的英语表达能力,并保证双语课教学的足够课时。

关键词:双语教学;内容依托教学模式;英语思维能力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及开展的必要性

1、“双语教学” 的定义

双语教学由英语术语 bilingual teaching 翻译而来 , 是指用外语(一般为英语)讲授非语言教学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母语及母语之外的第二种语言来组织、安排、实施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专业知识的描述、思考、理解、进而掌握。双语教学不同于语言教学,它的目的是应用英语讲授某种专业知识,学生通过英语语言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英语只是学生学习和使用专业知识的媒介,不是学习的专门目的。由此可见,双语教学主要是指结合使用汉语和某种外语进行学科的教学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 :(1)母语和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被同时用于非语言学科的其他学科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者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习得第二语言。(2)不是语言课教学。(3)在本质上区别于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

2、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的特点在于其主要目的是获取学科知识,第二语言在课堂上只是获取学科知识的媒介。也就是说讲述学科知识的语言不再只是母语,而是母语与第二语言同时并用。在使用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在第二语言的使用量上会有所增加,掌握第二语言程度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由此可见,双语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习得第二语言的空间,使学习者有机会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同时进行思维,让学习者在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和练习他们希望掌握的第二外语。

(1)国际及国内形势发展的需求。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知识经济及社会经济的一体化使得未来不同国家及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会更加频繁。而作为世界语, 英语必然是这些信息交流的不可替代的工具。 由此可以看出,能否自如地应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已经成为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必然要求。 因此,设法给人们提供多种学习及提高英语的渠道,使更多人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迫切任务。

从国内趋势看,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日益密切的融合使整个社会英语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基于此,教育界对双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2001年教育部颁发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的第 8 条就明确指出高等学校需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教育部也曾发文,鼓励各个大中专院校引进国外原版学科教材以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教育部后来又重申 : 要衡量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准,双语教学的推行情况将会是一个重要指标。教育部领导在讲话中也多次指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英语的学习都应该受到普遍的重视,并鼓励条件好的学校试着推行双语教学。

(2)语言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语言是我们进行思想活动,交流观点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可以熟能生巧。我们知道,婴幼儿学习母语,只要生活在正常的母语环境中,任何没有先天性听说器官残疾的孩子,一般到大约一岁左右就能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表达意思。随后很快就能用母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其他人自如的进行交流。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不会说自己母语的现象。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就不一样,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后竟然无法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的人不在少数。显然,语言环境造就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关系

目前在大学阶段主要有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三种英语学习方式。大学英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翻译的外语应用能力 ;尽管专业外语讲授专业知识,但教师也多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大学英语的专业化延续。而根据我们前面对双语教学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双语教学中,外语只是一种工具和载体,双语教学属于专业课教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大学英语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而专业英语是衔接大学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桥梁。

三、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虽较以往有很大改进,但下述几个根源性问题成为制约其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之一。

1.教育资源相对欠缺

自 2001 年开始,高校每年以 8%~10%的比例扩招,根据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计,目前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之比已达 1:130 到 1:150,有的高校比例还要更高。由此导致大学英语教学的师资相对短缺、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应试倾向异化教学目的

我国从 1987 年开始实行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种统考制度结束了大学英语教学不受重视的历史,对于提高高校学生英语水平、促进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过分强化英语等级考试,致使不少学校把学生通过四级考试作为其拿到学位证、毕业证的前提条件,一些人事部门把通过四、六级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甚至评奖、评优也与英语等级考试成绩挂钩,这些就给学生、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研究各种应试技巧的短期、功利。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英语解决本专业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本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而应试倾向导致忽视各项语言技能的良好养成和实际运用。

四、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内涵式整合的对策分析

1.以思维方式的转变为起点,系统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首先,语言自身方面。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背后反映的是人的思维。要使学生掌握语言自身的特性以及内在的思维方式和各种语言的外在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教学所要训练学生达到的由用汉语思考专业问题到用英语思考专业问题的转变。只有学会了用英语进行思维,才会触类旁通,自然而然地将英语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上,真正能够使用英语去学习专业知识,而不是通过专业知识来学习英语。因此,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要贯穿专业英语教学的始终。

其次,制度方面。从三个层面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架构。第一,宏观层面:增加投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第二,学校层面:优化师资,课程、教材国际化;第三,教学层面:提倡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教学理念。

2.赋予双语教学更多的专业内涵,融合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的界限

高校外语的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流,更多的是为了专业知识的交流,从而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最终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使学生学到本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然而,传统的一个误区是大学英语教学与实际专业应用相脱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希望通过专业英语课来学习英语而非用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的误区,将专业英语教育与公共英语教育相混淆,结果是学生连最简单的数学公式都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这种局面的改变不能单纯依赖英语语言教学,而应该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来实现,毕竟目前国内大学英语老师懂得各门专业课知识的并不多。因此,需要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融入到双语教学中。

然而,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并非将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和单纯的专业课教学简单结合,而是在将两者很好地融合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都必须有所突破。

3.以专业基础课为起点,实施学科式双语教学

每门学科专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从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求到内容深度都具备了将其作为双语教学课程的基本条件。因此,为了顺利进行持续的双语教学,在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科中,须有一到两门是专业基础课。这些基础课的双语学习为学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专业词汇,也为学生进行后续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语言和理论的基础。

基于培养双语人才的目标,进行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本身还应该具备鲜明的实用特色,与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选定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既将语言教学融入专业教学,又把实践特色导入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高等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4.正确处理双语教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关系

首先,双语教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互动关系表现在学科之间的交叉依托和相互依存,因此二者必须进行良好的衔接。其次,借鉴双语教学的方法,以双语教学课程为突破口,加快对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传输是双语教学的任务之一,这些都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炜宏.管理专业课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5 137.

[2] 杜昕俊.对从管理学专业英语向管理学双语教学过渡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31):313 314.

[3] 文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51 53.

[4] 巫峻.论大学英语教育的效率[J].龙岩学院学报,2008(10):107110.

[5] 吴伟萍.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融合[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45 148.

[6] 赵飞鹏.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策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5):393 394.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116100)

上一篇:当代初中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下一篇:“仁”与“善良意志”在道德境界中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