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的天地里玩转数学

时间:2022-09-29 06:50:29

在活动的天地里玩转数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活动课程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课程标准也将综合与实践作为重要内容,并在教材中有所体现。新课改提倡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让儿童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获得终身发展的数学思想。然而,如何在现实的教育背景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获得终身发展的数学思想?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如何开展?这些都成了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思考着,一路摸索前行。回忆童年,“打陀螺”、“华龙道”、“链条枪”、“跳格子”、“滚铁圈”等游戏历历在目,至今仍回味无穷。于是我们把目标聚焦于孩子的天性——玩。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玩,如果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内容穿插在一系列活动中,让孩子在“玩”中习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那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们投其所好,在小学数学学科活动中坚持围绕“玩”展开实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玩活思维,玩转数学。

1.在“玩”中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的习得更离不开人类的生活实践。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参与的空间,让活动内容贴近生活,就会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身边的问题息息相关,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加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实用性。

例如,在“超市购物”一课中,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课始,便以“小小超市”为基本活动情境,采用模拟购物的游戏活动开展对“元、角、分”的实际运用。首先,由学生4人一个小组,分别扮演售货员、顾客、记账员、小老师(评判)的角色。其次,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商品,标出价格,让学生模拟人民币进行买卖活动。学生在讨价还价中,在买卖双方的对话中加深了对元、角、分的认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单位间换算;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2.在“玩”中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内涵

任何学科的教育只有深入到学科的文化层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在数学学科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做了大胆尝试,力图有效地把数学文化融合到数学活动中,引领学生不断用心触摸数学的本质,探寻数学的内在规律及文化本性。

例如,在“自制年历卡”的活动中,我们先创设情境,用课件演示各种精美的年历,学生在欣赏年历过程中,不断发出欣喜、感叹的声音。接着教师介绍:这些形形的年历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更是一个个丰厚的知识宝库,它们记载了历法,蕴涵着文化,传递着信息。大家想不想亲手来制作一份年历?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在这一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对年月日有关知识的回忆和探讨中,学生在对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分别有多少天,一年一共有几个星期等问题的编排,特别是通过对平年、闰年的产生,以及“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一知识的天文学背景的拓展,充分感受到了年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和数学的博大与精深,感悟数学的深刻与美丽,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从而使数学活动从“符号游戏”的“弱”文化状态提高到“数学文化”的层面,真正使数学活动展现其应有的文化价值。

3.在“玩”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拓展数学课程内容的领域,减少机械和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数学学科活动我们坚持以活动(即“玩”)为主线,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现实活动中发散思维,发展品质。

如《表面积的变化》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把几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并完成表格。

之后,在观察、交流、讨论中,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与“拼的次数”及“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教师用挑战性的语气提问:如果用6个、8个、100个拼是什么情况?此时,学生很快就能从发现的规律上推算出结果。于是,我们就顺势把拼正方体向拼长方体推进,创设情境:“包装火柴盒”。鼓励学生有序地把10盒火柴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在具体操作中探索不同的包装方法,并思考哪一种包装方法最节省包装纸。“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拼的拼、算的算、讨论的讨论,产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仅“玩”出了规律,而且“玩”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玩”活了数学思维。学生在玩中思考、玩中发现、玩中体验、玩中提高,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小学数学学科活动,活动是载体,让学生玩转数学才是终极目标。当然,以上只是对我校数学学科活动实践的初步探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如内容的时效性、如何开展专题性研究、对活动如何进行有效评价等,我们一定会且行且思,不断完善。我们深信数学学科活动将会成为我校师生一段愉悦的生命历程和一种幸福的成长感怀。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0.

[2]宫建.活动课教学设计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8.

[3]刘庆华.感受好玩的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上一篇:基于学习圈的高职课后自主学习模式创建的可行... 下一篇: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