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时间:2022-09-29 06:18:46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85-01

语文教学应回归到"以人文教育为本位"的呼唤,是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股最强音。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的理念,渗透人文教育,理应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选择。

1.人文教学的意义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地追求语文学科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特点,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关怀,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关注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追求真善美,追求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自然情感的统一,珍视人类各种精神文化现象,强调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生理关怀、心理关怀应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注重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人文主义的教育,无论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是对其终身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联结课堂内外,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及实践性,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独特感受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并以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审视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热爱语文学科,形成语文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2.如何创建语文课堂人文性的教学氛围

2.1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知识底蕴与发展潜力,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体验语文文字的内在美与表现力,"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教师,要运用赏识表扬的教学评价艺术,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肯定,加以赞赏。通过共同研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有可能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语文教学要树立"生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位于自我为主体的支点上"动口"、"动脑",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建立师生民主学习的教学氛围。这里,不能不提到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教科文组织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展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更能培养学生在互动交往中的协作、竞争精神。小组是合作学习中常用的一种组织方式,几个学生在一起,因为是平等的,发表见解没有了拘束,可以敞开心扉。在这样的组织中学习,学生把课本知识在讨论与交流中予以内化,学生的"童心"、"童趣"对知识进行"童解",无论学习的结果是不是"本本"上的条条框框,但学生对语言的接触不再是浮于表面上的听记,这种通过自身争辩得来的结论,充盈着学习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让语文教学回归了儿童的生活。

2.2增加语文课堂文化内涵,在提升学生文学修养的同时,丰富心灵,完善人格。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加强文采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形成完美人格,这是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所在。新教材的修订遵循语文教育规律,重视积累、感悟的熏陶,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把语文课上成具有趣味,充满人性之美,能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就必须增加语文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自修中提高其文学素养。语文教材逐步改革之中所选的篇目越来越重视文采,充满艺术魅力,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甚至冷漠对学生的文采培养。否则"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大量阅读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教材外的名著精选,见多识广,"润物无声",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获得丰富的心灵体验,铸成审美的心灵。 以学生为主体,塑造完美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要真正走进这个世界,就必须弘扬学生主体。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和肯定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前提。语文学科以其学科特点在这方面占有独特的优势。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作品以其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唤起学生高层次的自我追求,自觉地用人类文明精华和新时代精神塑造自己人格,不断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可指导学生针对自身人格弱点,有选择地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磨砺自己,从知行统一角度来塑造,完善自身人格。

2.3反璞归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课程文本,大多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是作家们理解生活价值的外在体现,代表的是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人文思想。学生们缺少时代感,更缺少成人化的"思维胚胎",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新开发课程文本,构建新的学习资源,加强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创设生动的情境,强调语文学习的实用性。语文学习中有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作文教学。而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在开放中创作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抒生动的情感。作家王安忆有一句话:"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你的呼吸。" 这话很形象,真切得渲染出了人文性课堂营造的氛围,在自主里合作,在探究里延伸,在生活里汲取,在汲取里丰富,在丰富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正是这样一座森林,这样的森林滋润着你的呼吸,联结你的心灵世界。走近这片森林吧,成为森林的主人;扩张这样的森林吧,让自己的灵魂充满绿色。

创设人文性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研究方兴未艾,如果研究能取得大面积丰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许能走出长期滞顿的低谷,迎来教学新春天。

上一篇:培养学生的作文自改能力 下一篇:浅探高中语文导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