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预测及政策建议

时间:2022-09-29 04:39:13

经济形势预测及政策建议

2005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依然是十分艰巨的,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较快增长,取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继续发展,又要进一步化解各种较为尖锐的矛盾,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一、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中央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预期目标完全有把握实现。据我们预测,GDP增长率将达到8.9%左右,继续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5%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0.4%左右,增速较上年也有所减慢,其中重、轻工业的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0.9%和9.7%左右,重工业增长仍然快于轻工业增长。重工业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说明宏观经济运行在2005年仍将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7.6%左右,因为GDP增长速度较上年减缓,第三产业增速也略有减缓。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05年将达到84400亿元,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4.9%和20.4%左右。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比上年有所降低,但是仍将是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进一步上升,按现价计算,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达到 54%,这一份额多年持续明显上升的势头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预计2005年各种价格水平将仍然呈上升趋势。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将分别为2.4%和3.4%,投资品价格指数变动率为4.8%左右。虽然价格指数上涨率略低于上年,但是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

2005年,居民收入增加的势头将会继续保持下去。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5年将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在2005年为5.5%左右。

2005年,消费仍将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成为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到60790亿元人民币,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0%和12.7%,基本与上年的增长水平持平。

2005年多数有关国际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量会略有提高,有利于我国保持对外贸易的较快增长。国内对进口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会低于上年,同时出口增长势头不减,对外贸易仍将是十分活跃的一年。预计2005年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28.6%和29.4%,与前几年相比,对外贸易顺差的数量将呈继续扩大的趋势。

总的来看,我国国民经济在2005年中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但是我们需要审时度势,认真应对国内外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化解消极因素,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稳定协调健康增长。

二、政策措施建议

(一)注重为解决中长期的经济结构问题创造条件

目前除了投资与消费、居民收入差距、二三产业的结构问题之外,还需要注意工业内部的结构问题。重工业成为目前工业增长的主导,也是造成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重工业增长具有较强的自我循环特点,因而也具有较强的惯性。工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会加深经济波动对经济平稳增长的负面影响。重工业增长一旦启动,会在一定时期内成为经济增长的带动力量。但是一旦重工业增长陷入萎缩,又会形成螺旋式下降趋势,启动起来十分困难。工业内部的结构问题与投资与消费的结构问题交织起来,在中长期中会造成供给能力没有足够的有效需求支持,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出现通货紧缩问题。

(二)落实好稳健的财政政策

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调整转向为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项新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行方式,不同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不同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它不是简单地单纯调控总量,而是要在总量调控的同时承担和实现调整结构的任务。在实行过程中更要认真谨慎,密切注意执行效果,防止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政策实行收到实效。

第一,目前总的形势是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稳健的财政政策要防止经济运行出现重新反弹或经济“硬着陆”两方面的问题,财政政策的基调应与宏观调控的大方向一致。面对当前物价水平上涨压力,宏观调控更多的是要防止通货膨胀。而继续发行国债的措施仍具有一定的扩张性特点,因此,稳健的财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政策转向不能过猛,做好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的转换衔接,实现较平稳的政策过渡;另一方面,更要把握好财政政策扩张性的度,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进一步调整,继续减少扩张性特点,弱化扩张性性质,以适应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总趋势。

第二,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基本上是为了解决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问题,但是根据中国目前的实际特点,以及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任务的需要,我们应该注意在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将解决短期波动与长期结构调整问题结合起来,使宏观调控能够产生更大、更充分的效果。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投资率过高、投资增长速度偏快,以致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严重。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行应该有效发挥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在宏观调控中,积极解决或改善投资率长期过高、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的问题,使此轮宏观调控能够在解决当期宏观经济运行问题的同时,为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奠定较好的基础。

第三,虽然稳健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将继续适当发行的国债资金用于“三农”、西部开发和发展社会事业,但是从长期看公共财政对“三农”、西部开发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投入和支持,主要还是应该通过正常的规范的财政预算中的转移支付来解决。总的来看,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应该逐步继续减少并停止发行此类建设国债,而把所需资金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中。

第四,解决“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是需要全社会增加投入的事情。我们应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动员和争取各方面的资金,包括政府的、社会的,国内的、国外的,而避免政府资金孤军奋战。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好“三农”和西部开发问题,发展好各项社会事业。

第五,自1998年开始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来,累计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未来还本付息任务沉重,还本付息负担主要集中在中央财政。因此防止出现财政状况恶化,避免财政风险也应该是在今后实行财政政策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作用

在控制投资需求膨胀、缓和价格上涨压力方面,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一年多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工作中,货币政策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宏观调控实践中,我国的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货币政策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

为了控制投资反弹和有效抑制价格上涨压力,目前应考虑再次释放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信号,更好地发挥利率杠杆作用。从货币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乃至宏观经济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特别是由于一些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的存在,目前某些行业的投资成本相对较低,获利性较大,需要通过提高利率进行调控。此外,实际利率,特别是居民存款的实际利率基本处于低利率、负利率状态。长期如此不利于保护居民储户的利益,不利于理顺经济关系,不利于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在提高利率的同时,也要采取其它必要措施解决中小企业及短期资金供应偏紧的问题,支持那些应该发展的部门的发展。

从进一步形成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要求来看,根据形势需要及时调整利率可以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成为社会可预期的目标,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宏观调控能够产生积极有效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公众对可能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理性预期,因此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是公众可预测的。调控政策只有建立在公众可预测的基础上,宏观调控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效和积极的作用。当前多数宏观经济信号都预示着升息趋势,提高利率应该是宏观调控因势利导的必然结果。我们在宏观调控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努力使宏观调控具体政策成为社会可预期的目标,以便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上一篇:强化运行 推进郑州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下一篇: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