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为基,志在向善”

时间:2022-09-29 03:34:53

人是社会的主体和道德的主体,提高个人品质是纯化社会风气的关键。古人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素养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成效和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素养、优化教师精神是提高个人品质、优化社会风气的重要一环。“务实为基,志在向善”应当成为教师的公民教育品质的两大基石。

一、志在向善:教师应有的基本精神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志在向善”理应是教师秉承的基本精神。教之本义,“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解字》),育之本义,“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教育一开始就是同“使人向善”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人所说的“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都是其明证。由于对“善”理解的不一致,不同时代或个人对其诠释会有所不同。古人认为“善”乃是“道德之善”,因此古人认为教育旨在使人成为善良之人。现代人不再满足于教育只在使人善良,而致力于使人完善,从而把“善良”之“善”扩充为“完善”之“善”。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们普遍认为,“解放被束缚的个性,造就个性完善的人”(陈桂生)应该成为教育的最终追求。向善是教育的基本要义,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为了促使个体向善,教师自然需要具有“志在向善”的品质和精神。也只有通过教师的积极理解、配合和向善,社会向善的事业和蓝图才有可能活化于教育之中,学生才能逐渐被社会化,习得社会发展对个体知识技能、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的要求。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说,志在向善是教育者应具有的基本精神和永恒追求。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而非预先决定好的。“人的超越性不仅表现为对人类已有文明的超越,也表现为人对自己本身的超越;不仅表现在空间方面的超越,也表现为时间方面的超越。只有如此,人类才有发展,个体才会进步。因此,教育不仅是一种传承文明的活动,也是开拓创新、不断超越的活动。”(黄启兵)教育的超越需要教师真正成为志在向善之人。没有教师对向善的持之以恒的追求,没有教师对完善的向往,教育的超越就缺乏动力。

教师之所以要志在向善,也是重寻教师教育理想的需要。致力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刺激人的需求、满足人的欲望,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追求。现代化在使人日益方便、物质选择日益丰富的同时,也逐渐瓦解了人们对理想的向善追求。表面上我们无限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只是物质选择的自由,对物品的依赖已经成为我们的生存方式,教师也不例外。教师日益只关注自己的工资、奖励和职称,太多的教师已然成为地地道道的教书匠,教育理想日益从他们的心中消逝。教师教育理想的消逝直接影响到教育的价值引导,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已经在学生中蔓延,善与恶、美与丑、优与劣之间的界限趋于消弥。克服这种价值危机,教师积极向善、树立教育理想、勇于价值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二、务实为基:教师向善的必要限制

我们需要强调教师向善,但是也要警惕教师的向善追求。如果教师认可之善并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那么这种向善追求就是一种乌托邦的追求。任何乌托邦追求都天然地拒斥现实。“当人们凭空捏造一个理想世界的时候,也就相应地剥夺了现实性的价值、意义和真实性。理想这一谎言统统是降在现实性头上的灾祸,人类本身为理想所蒙蔽,使自己的本能降至最低限度,并且变得虚伪——以致朝向着同现实相反的价值顶礼膜拜,只因受了它的欺骗,人类才看不到繁盛、未来和对未来的崇高权利。”(尼采)正因为此,教师志在向善的乌托邦追求很有可能只强调了教育的未来性而忽视了教育的现实性,从而“使得学生生活在对未来的想象中而不是生活在当下,从而牺牲了当前的幸福”,“使学生可能拥有一个辉煌的未来的同时却对过去只有灰暗的记忆与现实的痛苦”。(黄启兵)

教师志在向善的乌托邦追求还有可能导致只强调教育目的的合理性而忽视教育手段的合理性。为了实现教育的向善追求,强调乌托邦追求的这类教师很有可能不择教育手段,不顾儿童的天性,用一些枯燥的教条发展儿童的官能,使学校成为学生心灵的屠宰场。当教师的向善追求和学生的向善追求彼此不一致时,教育暴力就可能发生,从而使得学生的身心遭到严重摧残。

教师志在向善的乌托邦追求很有可能只是教师自己认可的美好追求,并非学生认可的美好追求,教师一味强调自己的向善理解和追求,很有可能否定其他向善追求的价值和存在合理性,学生独特的向善追求也很有可能遭到忽视、甚至被剥夺。教育将呈现单一化而失去其丰富性,这很难使天资和环境与众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和谐发展,甚至还会造成教育悲剧。我们许多的教育理想是教育家的理想,是教师的理想,是家长的理想,而独独不是受教育者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强迫学生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甚至强迫他们学习反感的东西。这种将教育者的理想强加于受教育者身上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强加的结果有可能使得受教育者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甚至死亡。这种教育理想是他者的理想,不是受教育者的理想。当他者的理想与受教育者的理想不一致时,教育暴力就可能发生。

教师向善的乌托邦追求之所以需要警惕,“还在于它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而将灰尘与污渍掩盖起来,从而给我们一个虚假的天堂。就卢梭教育理想的乌托邦来说,斯金纳指出:‘遗憾的是,爱弥儿是想象出来的,卢梭对此十分清楚。卢梭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孤儿院,却来告诉别人他是怎样教育自己臆造出来的英雄的。’‘如果像教爱弥儿那样来教学生,那么这个学生实际上几乎也是痛苦的。这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使他出现。’‘如果学生实际上都像卢梭的爱弥儿那样,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感到有点失望。我们所知道的爱弥儿学习并不十分努力,‘好奇心’显然也属中等之列,他不赞成努力学习,因为努力学习含有职业道德(work-ethic)之意,多少与纪律有关。’‘我们所知道的爱弥儿没有学到很多东西。’‘我们所知道的爱弥儿不会很清楚地思维。’‘我们所知道的爱弥儿看来也并不特别幸福。’按照卢梭设计的教育理想天堂,在斯金纳看来,实在并不那么美好。这种蒙了面纱、做了修饰、掩盖了缺陷的教育理想一旦成为事实,教育理想的乌托邦天堂更有可能成为令人恐怖的地狱”。(黄启兵)

为了消解教师可能具有的志在向善的乌托邦追求,避免乌托邦追求带来的教育危险,教师应“务实为基,志在向善”。恰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对待向善追求,“我们应持这种态度:既不能落入过去,也不能转向未来,而是完完全全存在于现在之中;在真理的获得中敞开道路,并继续坚持这一道路。当下生活既不是丢掉过去也不是遗失未来,假如过去和未来并没有加强现在的话,那么它们就毁灭了现在。”“我们不能让未来的蓝图步入歧途,这一蓝图以乐观或悲观的表面知识欺骗我们,相反我们必须对自我所担当的责任有清醒的意识。”

之所以强调教师要以“务实为基,志在向善”,也是教育保守性使然。教育最基本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文化传递和社会延续功能,保守是教育的基本特性。保守性之所以是教育的基本特性,还在于教育发展本身是有规律的。教育的保守性要求教育发展必须是可延续的、谨慎的、稳妥的发展,教师的向善追求必须是基于现实的、为了现实的。其实,任何成功的教师向善追求及其改革都不是革命式的,而是改良式的,这其实并不是一种坏事,而是教育发展必须具有的方式。我们所欲的教师向善只能是务实向善,务实必须成为向善的前提和限制。

三、 “务实为基,志在向善”教师精神的培养

为了能够有效地使教师具有“务实为基,志在向善”的教师精神,外在努力和内在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外在客观条件的建立和完善是基础,内在主观意愿的形成是关键。

其中,自由民主场域的建构是培养教师“务实为基,志在向善”精神的最重要的外在努力。实践是人的本质存在,具体的实践造就了具体的人。因此,为了使教师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观需施人”和“责任伦理先于志向伦理”的权利意识及其相应的审慎意识,首要需要把学校打造成为一个尊重个人权利、倡导社会主义的公共理性精神、强调责任伦理先于志向伦理的社会主义的自由民主的场域。只有让教师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观需施人”的社会主义的自由民主的交往中,在相互尊重和合作中,在强调“责任伦理先于志向伦理的”求索中,才能强化他们的权利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主义的公共理性品质,加深他们对“务实为基,志在向善”的认识,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教育伦理实践,掌握处理教育伦理问题的智慧,提升他们务实向善的教育品质。传统师德建设和教师教育之所以低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没有认识到生活场域对教师品质影响的决定性作用,错误地以为通过思想观念的改变、说教和榜样的示范等可以彻底解决教师精神的培养问题。

学校成为自由民主场域的首要原则是平等原则,即要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利用,教育政策制度的制定,教育关系的建构方面,所有的人,不论其肤色、种族、性别、财富、地位、智力等,都应享有同样的机会、权利,或受到同样对待。学校成为自由民主场域还要重视参与原则。参与原则是指,在学校公共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成为学校改革、发展和评价的主体,改变传统教育教学和管理权力只集中于学校领导的局面,使学校生活成为所有人都可以参加的公共生活。学校成为自由民主场域要特别重视宽容原则。宽容原则是指在学校公共生活中,多样的观点、制度和行为方式,如果没有威胁到多样性本身的话,就应该得到允许、尊重、鼓励和保护。

帮助教师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是培养教师“务实为基,志在向善”精神的内在努力。每个人都具有道德本能。“这种道德的本能是如此地深嵌于我们的灵魂之中,以至于在长期的人类进化过程中已经内化为人性,成为某种非习得性的遗传。然而,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这些道德本能无以被激发,似乎处在沉睡状态之中。教师作为担当教书育人职责的特定社会成员,亦有着同样的道德本能。为着使得教师能够无私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应当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义务进行教育,不断地唤醒教师的职业道德义务,特别是教师的奉献精神。”(周兴国)促使和帮助教师加强道德修养是唤醒教师道德本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让教师自觉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是所有时期教师教育的关键所在。

觉醒教师良知是促使教师自觉修炼“务实为基,志在向善”精神的关键所在。因为,良知根源于万物一体,所以一切破坏万物和谐的事情,觉醒的良知都会促使人起来行动和反抗。良知觉醒还具有促使人向善的强大动力。一方面良知天然能够知道是非,“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传习录下》),具有价值判断的能力,并且能够“学会如何去感知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矛盾并学会如何反对现实中难以忍受的因素而采取行动”;另一方面,良知能够促使人发善心、行仁爱。总而言之,良知是知情意行的统合。难能可贵的是,良知觉醒还能因时因境地应对道德情境。道德情境是复杂的,我们所说的“务实为基,志在向善”的教育要求只是对教师教育行为的一种抽象规定,它并没有对复杂的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规定。所以任何规范不能因时因地地应对复杂的教育情境,但是良知却可以。良知是一种“智的直觉” (牟宗三),它能够基于“务实为基,志在向善”的抽象规定因时因地地作出恰当的教育判断和道德判断,并做出符合“务实为基,志在向善”精神的教育行为。

(杭州师范大学 310036)

上一篇:活动全身 轻松认读 下一篇: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