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的五种基本策略

时间:2022-09-29 03:07:15

品味语言的五种基本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揣摩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任务,也是语文课最具“语文味”的表现。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时可以采用以下五种方法。

一、诵读感悟法

语感的形成要依托言语实践。忽视语言因素的浏览,一如走马观花,只会让语文课“飘”起来、“空”起来;脱离文本的过多分析,一如解剖尸体,只会使一篇篇优美的诗文变得无滋无味、支离破碎。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应当善于指导学生诵读文本,使学生能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陶冶性情、培养语感,获得美的享受。

余映潮老师执教《散步》一文时,围绕“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重点指导学生美读。在诵读最后一段时,余映潮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朗读的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例如:“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中,读到“阳光”两个字时要带有一种走向美好的意味;“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中,两个“蹲”字要读得稍微重一点;“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但”字要停顿一下,“很”字要拖一点;“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意味就体现出来了。

二、比较品味法

任何事物的特征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中显示出来的,语言也是如此。在文学作品中,词语、句式、词序、表达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语义、表达效果的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抓住这些不同的因素,通过替换、复原、描摹、删减等方法来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神奇魅力。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话中的“钻”字准确地描绘出春草破土萌芽的情状,透出春草无限的生命力,其活泼可爱之情态跃然纸上。若换成“长”“冒”字,则显示不出春草的活力。又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的“排”“摸”两个动作,学生很容易体会出“排”的洋洋自得与“摸”的沮丧卑琐。至此,孔乙已折腿前后的不同心态也就不言自明。

三、问题化解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有时会发现教材文本中“不合规范”“自相矛盾”的“问题”,甚至是“错误”。其实,这些“问题”或“错误”往往体现出作者的良苦用心、高明之处。如果把这些“问题”或“错误”化解了,那么作者的匠心也就明晰了。

例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里采用了主谓倒装的表达方式,更确切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奋起反抗的迫切性,表达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的信心和决心;“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表面上存在不合逻辑的重复,但实际上确切地表现出景物的单调和作者心情的寂寞。

四、语境分析法

品味语言必须结合语境。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文章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背景等;内部语境指文章的主题、上下文的照应等。品味语言要按照“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通过学生自主、深入地研读去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例如:教学的《荷塘月色》时,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世界,教师可采取“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教法,要求学生“把自己放进去”朗读,找出文章中最打动自己的文字,结合上下文及写作背景体味文章所表现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真正理解《背影》中“天无绝人之路”的含义,笔者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用课文中的话解释“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说这句话的,进而真正理解“‘天无绝人之路’是句宽慰儿子的话,即启发儿子面对困境,不要悲观失望,应振作起来,努力摆脱困境”。

五、想象揣摩法

想象和联想是感悟语言的媒介,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深层次感知力和鉴赏力的有效途径与手段。教学中,教师要讲究“布白留空”的艺术,合理调控教学节奏与密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与想象,引领学生体察语言的意义、情感和韵味。

例如:《荷塘月色》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一句,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荷叶的真实形象,然后联系身着短裙、亭亭玉立、翩翩起舞的舞蹈演员,体味荷叶的轻盈与秀美;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灯想到光、火、蜡烛,想到太阳、光明、希望,想到光明的道路、美好的未来等,并通过表达、交流、评析,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及时得到点燃、撞击、进发,进而深刻地体察语言的丰富内涵。

文章不是无情物,品味语言也是诗。在文学作品中,一个词就是一个风光旖旎的世界,一个标点就是一首婉约动听的乐曲,一段话就是一根能够扣动学生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的琴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标点,让学生反复揣摩、品味,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体悟作者或显或隐的情趣,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请保护孩子写字的手 下一篇:做一位有诗意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