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士港:全面推进卫星城市建设

时间:2022-09-29 01:14:11

集士港:全面推进卫星城市建设

集士港镇,地处宁波西郊、鄞西腹地,镇域面积49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2个社区及2个渔业社,常住人口近8万人,是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中心镇和宁波市首批卫星城市试点镇。近年来,集士港镇突出围绕“五个坚持”,全面推进卫星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平台,较好地实现了发展形态由“二元分隔”向“统筹融合”转变,城镇发展由“项目建设”向“功能提升”转变,产业形态由“乡镇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由“要素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目前,全镇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实现镇村两级无缝对接;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逐步实现“同城”待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面推进,城乡社会保险、保障机制稳步接轨,失土农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延伸至村(社区)。城镇建设全面推进,核心镇区功能区块建设基本成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有力推进,镇村面貌焕然一新。全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工业经济全面转型,产业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型经济发展雏形初步确立。产业层次快速提升,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去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0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光机电、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产业比重达到35%以上,授权专利获得数量和名牌产品数量连创新高。2010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53亿元,同比增长19.4%;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63亿元,增长28.6%。

坚持规划先行,引领发展方向

根据卫星城市发展定位。强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长远规划与近期规划、城镇规划与产业规戈0的衔接,先后制定了集士港土地利用规划、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核心区开发建设规划等卫星城市发展规划,明确了“一心两区”的发展空间布局。“一心”即核心城区,“两区”即白岳新区和桃源湾休闲旅游度假区,并将核心区建设划分为“城市功能区、工业集聚区、休闲度假区”三大功能区块;根据鄞西片区经济发展格局,制定了集士港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产业规划,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资源向高端配置,推进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依据现有村庄布局、资源要素禀赋和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了集士港村庄整治改造规划,提出了“建设两大农房集聚区、整治一批一般村、撤并一批空心村”的总体建设思路,明确了新农村改造的四种模式。同时,着力强化与周边区域产业互动,推进基础设施联网建设,统筹布局公共服务设施。

坚持设施先建,增强承载能力

坚持城镇空间拓展与公共设施配套同步推进,以公共服务项目为节点、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加快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按照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要求,加快重大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全覆盖、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先后规划建设了鄞西片区行政服务中心、镇中心卫生院、镇中心小学、镇中心幼儿园、镇文化体育中心、社区教育学院、中心农贸市场改造、联丰路绿化景观带、中心休闲公园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城市综合功能日益完善。同时,按照卫星城市发展要求,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区域骨干路网架构,推进核心镇区高压线移位,加快全区供水管道和污水管网建设。三年来,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建设稳步推进,联丰路延伸段二期、童深公路改造顺利完工,甬金高速连接线工程完成过半任务,全面完成春华路、秋实路、繁荣路、四明路、商贸路、行政北部道路、集士西路、集古路等“十大”主干道路建设改造,新建道路17.5公里,改造道路20余公里,区、镇、村三级基础道路网络实现无缝对接。一个现代化的立体路网体系基本建成。同时,围绕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投资3000万元的“森林集士港”建设顺利推进,建成绿化景观带1.7万米。建成432亩公共休闲林带,成功创建市级“森林城镇”。

坚持项目先上。提升产业层级

按照现代产业发展方向,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提升产业层级,强化政策激励、资金扶持和项目引进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由二产带动向二、三产联合驱动转变。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业由投入扩展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着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稳步开展“退劣进优”和“退二进三”,先后完成了宝迪轮毂、嘉乐染整、四明汽配、兄弟竹业、波凰线业等一批重点项目的战略转移、升级,2010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5.4亿元,实施技改项目77项,其中千万元以上的项目25项,技改投入6.9亿元,开发各类市级新产品32项,获得专利355件。充分发挥大项目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先后引进了桃源湾休闲度假区、奥特莱斯综合名品商城、利时购物广场、华府伯豪大酒店、集仕芯谷生态商务中心、新旺商务大厦、繁荣路美食街等一批重大现代服务业项目,2010年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9亿元,同比增长21.3%。同时,以二产的理念、三产的模式将现代农业植入城镇产业发展体系,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辐射强的现代农业项目,目前,市、区两级6500亩粮食功能区基本建成。完成蔺草产业化基地、天韵农业科技示范园、宏纬创汇蔬菜种植基地、金银山果园基地等一批示范性项目建设,四明山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成功升格为市级科技农业示范园。

坚持特色先抓。统筹新村建设

以建设都市新村、生态美村为目标,以村庄整治、农居优化、土地整理为切入点,加快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步伐。按照土地集约利用、村庄集聚合并、设施集中配套的原则,按照四种模式分类推进新村建设:一是“整体迁建”。对万众村、集士港村等城镇建成区附近,就地改造受规划控制、空间拓展有限的村庄,实行整体拆迁、迁建,逐步向镇区中心转移,集中打造农村新型社区。二是“原拆原建”。对四明山村、祝家桥村、湖山村等环境优美、建筑密度低的山区、半山区村庄。通过宅基地的整理和盘活闲置土地,在原地块上实施新村建设,实现村民住房的以旧换新。三是“联户改建”。对丰成村、杨家村等村房屋破旧、建筑密度低的中心镇区村庄,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以自然村为单位自主进行旧村改造,由村民自主筹资、自发联户改建,并委托第三方进行施工,从而实现农民住宅的更新换代。四是“跨村共建”。改变单个行政村、自然村独自开展新村建设模式,对董家桥村、元禾村等实施跨村共建区域性集中居住区,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城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获取土地指标,从而实现规模化布局、高质量建设、高标准配套。目前全镇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农村集中改建由点上试行向纵深方向推进,总投资1.4亿元、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的井亭家园二期和大龄青年婚房三期工程全面建成。超过半数以上村庄已启动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累计完成旧村改造新村建设8.2万平方米,特别是涉及3个行政村的白岳集中居住片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计划总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并集中配套第二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老年乐园等相关设施。

坚持改革先试。健全体制机制

以卫星城市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机制体制创新,着力破解制约产业结构转型、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按照优化机构职能、推进重心前移要求,突出城市开发建设、经济发展、市政管理、公共服务和城市综合治理等职能,实施了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七办四局三中心”的组织架构。在城镇开发建设体制上,成立了城市投资开发建设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作为区域城市建设投融资主体。统筹城镇建设资金平衡,并在全区率先成立了村镇银行。在土地开发机制上,建立了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通过闲置土地回购、建设标准厂房和土地综合开发等方式进一步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同时,积极推进农村住房用地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宅基地置换退出机制,对退出原有宅基地、拆除原有住房或放弃宅基地申请权的,置换到政府统一建设的农村集中居住点。在产业发展机制上,建立了重大项目集体会商制度,实行重大服务业项目“一项一策”的扶持政策,加快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和能级提升。在新农村开发机制上,成立了镇农民合作投资公司,通过货币安置、入股分租等方式收拢全镇土地承包权,促进土地规模化流转、集约化利用。

上一篇:在对口帮扶中努力实现互利双赢 下一篇:让自律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