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办园区的彭州模式探析

时间:2022-09-28 11:08:24

商会办园区的彭州模式探析

摘 要:商会是由商事主体依法自主设立的民间性、自治性、规范性、服务性和非盈利性社团法人组织,它作为沟通政府、连接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行业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彭州市改变长期以来依靠政府补贴发展工业的现状,采用“商会办园区”模式,促进家纺服装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取得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初步成效,其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彭州模式;商会办园区;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47-03

2007年9月,彭州市工商联家纺服装行业商会正式成立,截至2012年底,会员已由最初的10家发展到261家,副会长单位24家。彭州市作为成都市政府按照“一区一主业”规划的唯一家纺服装产业聚集地,近年来充分发挥商会的独特优势,坚持商会“为产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政府服务”的宗旨,按照“政府支持、商会牵头,企业参与”的工作思路,围绕打造国际化的“中国西部家纺服装之都”的战略目标,推动家纺服装产业驶上了集群化发展的快车道,正在向“三年集群”、“五年成体”的目标迈进。

一、彭州市家纺服装产业“商会办园区”的实践创新

2009年以来,为破解通过产业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课题,彭州市委、市政府责成彭州市工商联和工商联家纺服装行业商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发展家纺服装产业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和可行性论证,编制了《彭州家纺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打造千亿家纺服装产业园区,建成“西部家纺服装之都”的构想。同时,彭州市借力家纺服装行业商会的作用,采用“商会办园区”的创新模式,促进了家纺服装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1.商会办园区,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一是按照“创抱团发展平台,做产业聚集专家”的发展目标,商会首先引导会员企业组建华茂服饰公司,并依托开发区平台,促成华茂服饰公司与成都工投园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成一个股份制公司(公司注册为800万元,其中华茂公司投资51%,成都公投投资49%),形成“商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开发模式,在彭州工业开发区共同打造华茂服装产业园。二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包装、统一管理”的模式筹资建设标准厂房,通过出售或出租工业厂房对外实施招商引资,吸引散乱分布的中小企业进入园区,抱团发展,形成产业基地。

2.商会促招商,推动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以商会为平台,联合国家和省、市家纺服装专业商会,组织行业座谈会、研讨会、招商会,大力开展“商会招商”。一方面重点引进成都一、二圈层的中小家纺服装企业,另一方面瞄行业知名品牌,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同时,针对家纺服装企业上下产业链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的特点,通过商会规划布局批发市场、成品生产、商贸交易、物流配送、品牌孵化研发、人才培训中心等,使园区内家纺服装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增强园区的内生发展能力和对外吸引力。

3.商会创服务,促进园区企业快速集聚。一是量身定做扶持政策。彭州市出台了家纺服装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包括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标准厂房产权分割、报建、能源和基础设施配套、金融支持、定税制、品牌奖励等政策。如针对不同企业制定不同的定税制标准,标准厂房建设增加容积率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出让费用等。二是在省内首创“工业厂房按揭平台”,为入园企业量身定做标准厂房。由成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服务,帮助入园企业按揭贷款,企业首付三至五成,并通过金融机构按揭50%~70%的贷款购买工业厂房,贷款期限为五至八年,降低了入园企业投资成本和流动资金压力。三是探索园区企业联户联保、仓储质押等融资办法,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4.商会管园区,强化园区企业规范管理。商会通过“企业服务保姆工程”和“十大服务平台”( 即商会、金融、人力、商务、营销、信息、品牌、技术、物管、物流十大服务平台),制定统一管理制度,对园区企业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促进入驻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具体而言,一是为入园企业提供增值与配套服务,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解决用工等问题提供帮助;二是为企业增加产品订单、开辟新的销售渠道提供帮助;三是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提高园区企业整体品牌形象。“有困难找商会”已成为入驻园区企业的口头禅。

5.商会促就业,发展“家庭车间”互利共赢。“5.12”大地震后,商会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将生产环节向村(社区)延伸,创建“家庭车间”,重点解决灾后重建集中居住区群众、农村失地农户和土地规模经营后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首先在村上成立家庭车间专合组织,由商会或园区企业专家对社区家庭进行集体培训,再通过园区企业订单下达系统与社区家庭车间签订加工协议,然后由园区企业质检部门进行合格验收入库并结算报酬,从而实现了“政府组织号召、商会技术培训、企业认证下单、机器进入家庭”的生产模式。

二、彭州市家纺服装产业发展成效及商会作用

目前,彭州市已初步形成家纺服装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态势,逐渐进入到招大引强,做强做大,提升品牌和竞争力的新阶段。

1.彭州市家纺服装产业的发展优势。成都是中国新兴纺织工业及时尚产业基地城市,不论从终端零售市场还是服装产业基础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成都服装市场每年销售额已超过1 100亿元,拥有大小店铺5万多家,一直是服装品牌中国零售市场中的金三角城市;家纺服装产业从业人员20多万,市场年营销额上百亿元,已形成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人才培养、纺织机械市场、面铺料市场、家纺成品市场和绣花等完善的工业体系。彭州市正是抓住东服西移和成都本地企业外迁的机遇,在短期内形成了中西部最大的家纺产业集群。彭州工业区距离成都国际商贸城仅20公里,属成都半小时经济圈,与全国著名纺织服装名城广州新塘、东莞虎门、南通通州、泉州石狮、湖州织里及青岛即墨,距各自中心城区的距离相似。根据彭州市《关于打造中国西部家纺服装之都的实施意见》,彭州市“服装之都”定位于西部最大的服装生产中心、服装交易中心、服装会展中心、服装创新中心;其内部布局为“五园四中心”,即家纺产业园、童装产业园、休闲服装产业园、综合服装产业园、配套产业园和面辅料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商务会展中心、生活服务中心。

2.彭州市家纺服装产业的发展态势。目前,彭州市已形成万贯、盛泰、华茂、龙洋四大家纺服装产业园区,规划用地13 434亩,拟投资291.87亿元,拟引进企业4 500家,新增产值610亿元,解决就业35万人。截至2012年底,四大产业园已用地1 855亩,已建成厂房134.3万平方米,在建厂房74.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6.76亿元,引进企业1 280家,开工投产261家,企业全部投产后将新增产值25亿元,解决14 500人就业。现已引进全国知名品牌企业10家(如水星、红富士、尚玉、巨华),川内知名品牌企业24家(如斯庆高娃、弗朗公子、海思达斯、普伊康、雅家纺、小鬼当家、七色纺),行业品牌企业20家,在谈企业15家(如美特斯邦威、真维斯、雅戈尔、七匹狼、马克马罗等)。2012年12月15日,中国西部家纺服装商贸区暨成都国际时尚中心在彭州正式启动;12月16日,2012纺织服装行业高峰论坛在彭州举行,彭州工业开发区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称号;12月17日,2012——新丝路CCTV网络模特大赛在彭州开幕;12月18日,副主席企业四川盛泰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家纺服装品牌园二期项目开工;12月2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彭州市“中国家纺名城”称号。

3.彭州市家纺服装行业商会发挥的独特作用。一是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过建设家纺服装企业标准厂房,园区容积率达到2.0以上,亩平投资强度增加3倍,用地容积率提高4倍,亩平税收超过20万元。二是“商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多元化投资开发模式,促进了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改变了过去发展园区的简单集中、产业缺链断链和不配套的问题,实现了园区产业的集群培育、集群发展。三是促进了“三化联动”“产城一体”的发展新格局。家纺服装产业园区的发展,一方面延伸了彭州石化产业(彭州产业规划定位于“一重一轻”两个千亿产业,即石化和家纺服装)的下游产业链,促进石化主导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直接拉动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聚集城市人气、商气和时尚元素,激发城市活力,融合彭州南部新城建设,全面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四是创办家庭车间,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商会在彭州全市16个镇建立家庭车间19个,从业人员570人,厂房面积3 480m2(家庭车间平均工人数30人,平均厂房面积为183m2),年产值6千万元;工人人均月工资1 500元,最高达4 000元;村级组织还可得到企业给予的一定提成,用于解决村级组织社区管理资金不足的难题。

三、几点启示

中国经济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获取动力。而深化改革的核心是要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效激活公有和非公有等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企业投资什么、怎么投资、在哪里投资,需要政府引导而不是规定;需要弱化政府微观管理职能,进一步放权给市场;需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市场运行营造良好环境;需要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效率,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彭州市“商会办园区”的实践表明,商会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承担着“承上启下”、“合纵连横”的重要功能,借助商会力量重构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之间良性互动、合作多赢的新型园区运行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释放出市场主体活力,能使经济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加有效地实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园区的集聚发展能力,加速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1.商会通过整合资源,促进市场细分和企业协作,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商会突破地域限制,利用自身的集合性弥补企业的单一性和分散性,实现资本的扩大效应和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通过工业聚集、商业聚集、服务聚集、品牌聚集、直至文化聚集,形成完整产业链,进而打造出有特色、有价值、有专长的产业集群。

2.商会利用与各地同业商会及业界知名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组织开展以行业为主题的各类招商活动,比如定向招商、乡情招商、以商招商等,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园区载体。同时,依靠商会的专业性优势,通过对企业实施技术援助、教育培训等项目,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短板,提升园区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3.商会利用其组织和服务功能,集中力量打造区域品牌,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地方产业竞争力源于区域品牌发展,而区域品牌需要众多企业共同塑造。商会的作用,一是动员企业以整体形象开展各类活动,提高本地商品知名度;二是制定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引导企业从自发创建企业品牌转向自觉塑造区域品牌,达到提高整个行业和区域竞争力的目的。

4.商会作为企业利益代表,一方面与政府沟通协调,为企业获取更多发展政策,另一方面又协助政府,促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加到位。不仅如此,商会经政府授权,还参与行业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市场环境;也会根据企业要求,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各种帮助,比如为企业把握经济发展方向、解读相关政策、强化内部管理、创新经营理念、协助法律维权等。

5.商会自身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商会与企业的关系。商会除了为企业提供服务,还要进一步发挥“战略核心”作用,把商会当作集团总部来运作和发展,保持商会旺盛的生命力。二是商会与政府的关系。商会要主动发挥好调节市场的“第三只手”的作用,帮助政府维护市场,搭建好政府、企业间合作交流平台,实现共赢发展。三是商会与社会的关系。商会不仅要发挥好对企业和行业的推动作用,还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示范和表率。同时,政府要做好“四个强化”:一是强化科学引导。即引导商会拓展视野,更新理念,创新运作模式,谋划大项目,寻求大合作。二是强化组织推动。加强政府与商会的合作与交流,相关部门要不断推出更多新活动、大活动,提升商会经济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强化机制。建立政府与商会会长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探讨发展新举措。四是强化互动服务。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服务商会经济发展工作小组,主动帮助解决商会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互动发展、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陶侃,娄钰华,王振.地方商会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11,(11).

[2] 张璇,申传琴.论商会组织服务民营经济的职能分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1).

[3] 陈刚.中心城市的商会经济功能及发展趋势[J].中国名称,2010,(1).[责任编辑 王晓燕]

上一篇:日本对斐济的政府开发援助研究 下一篇:学校食堂运营监管体系构建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