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等

时间:2022-09-28 10:09:35

解读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等

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蕴含了三重维度伦理关系。感恩美德德性的生成不是一个自发过程,而是在三重维度的感恩伦理关系交互作用下,经过主体一系列的伦理心理环节而生成。如何增强人们对于感恩美德的认知,自觉地履行感恩美德?如何让青少年学会感恩?一是须区分作为美德的感恩与建立在利益计较、物物往来关系之上的人与人交往中的感恩;二是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感恩美德的认知,激励人们作为美德的感恩情感:三是对于社会组织而言,须增强感恩美德的制度供给机制。

情境类型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

选取259名4-7岁儿童,考察了其在不同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情境类型对儿童对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具有重要影响。在不履行亲社会行为和行为失败情境中,存在与及亲社会情境中不同的情绪判断模式。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归因模式的发展是以“结果定向――道德定向”为主线并整合多种定向,不履行亲社会行为情境中出现了责任定向,及行为失败情境中出现了弥补和掩饰定向。

自我意识情绪:聚焦于自我的道德情绪研究

俞国良

自我意识情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评价自我或被他人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也是个体根据道德自我认同标准,比较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或行为倾向时产生的道德情绪。自我意识情绪以自我认知为基础,具有独特性。其中,内疚、羞耻、尴尬以及自豪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有反馈、激发动机以及协调人际行为等道德功能。因此极有必要开展自我意识情绪的本土化研究。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根据。

道德责任判断的三重根据

郭金鸿

道德责任判断的直接目的在于找出可称赞或谴责的原因,对行为者做出合理、公正的道德判断,使其承担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从而减少和消除不公,融洽社会关系,引导行为主体朝向更崇高的目标。道德责任判定涉及行为者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行为后果和价值标准等方面。实际后果是道德责任判断的现实根据:因果关系是道德责任判断的逻辑根据;社会历史理性是道德责任判断的最终价值根据。

上一篇:欧洲的消费者教育等 下一篇:教师节之于教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