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职业院校中如何建设《民歌》精品课程

时间:2022-09-28 10:02:50

旅游职业院校中如何建设《民歌》精品课程

摘要:旅游职业类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现今旅游业对于人才的质量也有了高的标准,不仅仅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艺术素质较高的人才,往往能够成为岗位上的尖端人才。深度挖掘艺术类大课程,建设艺术类精品子课程,对于旅游职业类院校人才的培养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关键词:艺术课程 民歌课程 民歌课程的建设

作为旅游职业类院校的一名音乐教师,多年的音乐教学使我深深感到:在旅游职业类院校中,对于学生艺术素质的养成,仅仅依靠音乐、美术等艺术主课程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根据旅游职业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深度挖掘、建设艺术课程中的精品子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质的培养,将艺术教育与岗位要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岗位人才的培养进行更好的、更完善的课程支持。

根据在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本人认为旅游类职业院校在音乐类的艺术课程中,可以将民歌这部分内容进行挖掘,作为音乐类的子课程来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

一、课程定位

1.定位课程的性质

《民歌》课程是旅游职业院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是一门以民歌学唱为主的专业拓展实训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知行统一的学问课。它兼具了歌唱性、表演性与知识的综合性。通过民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土民歌的概念、基本范畴、艺术特征,理解中国民歌的艺术价值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民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

2.明确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应结合高职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面向旅游行业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出发,着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丰富的民歌文化内涵、较高的综合素质的旅游从业者,为高职旅游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理念:以学习性工作任务(民歌学唱)为载体,以职业通用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职业性。

课程应突破传统学科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应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通用能力为核心,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打破专业界线、课堂教学与课外研修界线,开展研究性、协作性学习,突出学生能力本位教育的特点,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实现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2.课程设计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应用能力。

结合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本课程应将民歌技能与岗位需求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将民歌教学渗透到整个旅游行业教学中,成为提高学生个人才艺应用能力的载体。使学生能更容易实现学习与工作的对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2)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民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3)实施全方位的考评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本着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养成的过程性原则,本课程应构建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全方位的考评体系,即从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表现)、项目实施(技能展示等方面)、民歌的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其中,态度和项目实施属于形成性评价,民歌的知识与技能属于终结性评价。

(4)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影视、广播等多种资源,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营造良好的民歌技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课程设计模式:突出本课程的专业实践性

1、以教为主,学会一定的科学发声方法,掌握一定数量的民歌曲目。

2、以学为主,通过民歌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地域文化、语言特色等,丰富知识文化的内涵。

3、实践:强化校内的实训,创造校外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民歌表演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空间,更好地服务于旅游行业。

三、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1)根据民歌课程的特点和学院的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教学目标和内容。

本课程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旅游职业岗位的需求,以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

(2)突出实践教学,进行职业化综合素质培养,锻造学生一专多能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应本着适应高职高专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内涵的陶冶,重视实践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配合旅游专业的实践能力的训练,通过民歌学唱的教学和学生对民间歌曲文化资源的掌握,在技能培养中渗透民间歌曲的文化内涵,为学生一专多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

《民歌》课程应以教学目标的达成来安排教学内容。我认为课程总课时设置为72学时最佳,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实训教学70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35。这样的课时安排既体现了课程的性质,又能够满足学生对于民歌的数量需求。

3.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1)纸质资源

本课程的选用教材可以根据院校的自身特点进行自编自创,也可以选用其他同类院校或者国家的规划教材。我所在工作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自主编创的校本教材《经典民歌》,已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

(2)网络资源

旅游职业类院校应当拥有自己的宽带网络,并建设有高配置的网络机房。本课程应当设计自身的网站,以供学生课外学习之用。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考核评价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环境,进行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及音频、视频的展示,教学效果直观,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为主动地了解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讲解示范法:

在教学的一开始,教师通过正确完整的演示,以优美的示范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这种教法对民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3.情境授课法: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情境授课法,可以引领学生把课堂模拟成表演舞台、旅游车上、景区景点等工作环境,渲染情境,增加现场感强,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课程内容,并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去。虽然是虚拟的,但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实现了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4.团队学习法: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节目,一段时间后完成编创结果,向全体学生做汇报表演。团队学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既能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5.情感鼓励法:

学生每完成一首民歌,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用积极的语言,促使学生产生自信,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民歌的欲望。这种教法也体现了民歌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6.启发式教法:

学习民歌时,在教师的示范及启发提示下,学生由学逐步转化为独立表现。这种方法既能够使学生建立自我形象,产生成功的感觉,提升自身的自信度;又充分体现了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学”转移到“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钻研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努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7.竞赛激励法:

旅游职业类院应每年定期举办民歌比赛、文艺汇演,以及各类相关的竞赛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民歌,同时学生参与的民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够大大提高。这些实践活动既展示了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能力,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边讲边练,结合多媒体课件、音画演示等教学手段,以直观的形式使抽象问题简单化。通过高效的授课手段、形象的音画演示、巧妙的环节设计来保证授课质量。

2、网络教学

建立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拓展课程教学资源,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利用网络课程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课程教学网站,将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电子化,并提供给学生在校园内随时登陆使用,丰富的网上资源能够使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让更多的学生从信息共享中受益。

3、模拟实训系统

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场所,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整个练习过程,增长实用技能。虽然是虚拟的,但却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实现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三)民歌课程的考核评价

本着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养成的过程性原则,本课程应构建以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全方位的考评体系,即从学习过程(出勤率,课堂表现)、个人能力(参加比赛、技能展示等方面)、民歌的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其中,学习过程和个人能力属于形成性评价,各占考核成绩的20%,民歌的知识与技能属于终结性评价,占考核成绩的60%。

五、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应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与计划、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考核等方式来打造成优秀的教师团队。这支团队应当善于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开拓进取、勇于接受新的职业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活跃。团队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应当合理恰当。同时教学团队应当主动将最新的信息资讯引入教学,及时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和发挥民歌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上的功效,结合专业需求,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而服务。

六、课程特色

《民歌》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是旅游职业类院校中各专业的拓展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知行统一的学问课,也是技能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特色课程。《民歌》课程力求实现培养学生美感、提升气质、服务专业、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是旅游职业类院校的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的一张特色名片。《民歌》课程对于在旅游职业类院校中音乐类艺术大课程中的其他课程起到了示范和推动的作用。

结束语

在旅游职业类院校的课程建设与发展中,《民歌》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可以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打造未来的职业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民歌》课程结合了旅游职业教育的特点,将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这门单一性较强的技术课程变成一门技能与专业相结合的,以技术服务于专业的综合应用性课程。《民歌》课程结合了旅游职业类院校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大力开展课程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和平台,将实践与专业紧密地结合,为旅游行业培养高质量的精品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立芳,辛茹,经典民歌[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2]潘玉清.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

[3]朱鲁军.加强艺术类精品课程建设搞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4).

[4]张必强.提高高职学生艺术修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7).

上一篇:浅谈歌唱的基本素质 下一篇:川藏北线:2412公里,梦一样斑斓的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