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完胜淞沪会战

时间:2022-09-28 09:45:43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之间的首次主力会战,交战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在3个多月的时间内激战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抗战八年中规模最大、时间最持久的战役之一,震惊世界。

此役中国国力和军力虽不如日本,但军民拼死杀敌,终以25万人伤亡的代价,毙伤日军9万余人,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日本3个月之内的迷梦。

此役中,和南京政府不能立足于独立自主,把战略战役的最大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干预上,企图借助别人的力量“以战求和”。

在蒋看来,上海不仅为中国最大都市,而且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以淞沪会战牵连各国在沪利益,促使美、英、苏等大国或国际组织干涉调停,即可达到总体解决中日争端问题,达到保障现有和行政领土完整的“和平”目的。然而蒋忘了,任何帝国主义都是利己主义者,他们绝不会为中国人民牺牲自己的利益,只会把中国的利益作为维护自己利益,相互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随时准备出卖。

淞沪会战之所以在对日指挥上处处被动,死抱住“以战求和”思想不放是一个根本原因。之所以产生如此重大的认识偏差,根本原因是对日本军阀的野心之狂、胃口之大认识不足。实际上,日本不仅早已不把南京政府当作亲善对象,而且是要吞并全中国。不仅要吞并全中国,还要从英、美手中夺占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胃口大得惊人,野心膨胀到超乎想象的地步。

除了淞沪会战初期中国军队主动实行攻势作战外,从全盘来看,中国军队一直处于被动防守地位,在战役中的各主要作战阶段,亦多取守势。在敌强我弱时消极防御,单纯与敌人拼消耗,打阵地战,只能是死路一条。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沪、宁、杭三角地带犹如一只巨大的乌龟,龟脚是杭州和江阴,上海地区实际上是夹在杭州湾与长江口之间的一个半岛,而龟尾即是南京,龟背是一片河网的太湖流域。

在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条件下,把70余万大军投入这样一个地域狭窄、水网密布、沼泽遍地的半岛地区只能是被动挨打,没有回旋余地,正好适应了日本军国主义速战速决、聚而歼之的战略计划。淞沪战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地面工事构筑不易,给防御作战增加了难度。

淞沪会战和中国统帅部指挥上所犯的重大错误是对侧背的战略要地杭州湾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虽然在会战初期,曾经设想过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包抄中国军队后背的可能,因此在沿岸建有简单的防御工事,以及留有部队监视。但是后来由于会战越打越激烈,因此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陆续抽调,支援淞沪,与德国军事顾问都认为,日军也已经全力投入上海正面作战,不会有兵力再投入登陆杭州湾。等到日军真的登陆金山卫,蒋又惊惶失措,迟迟不愿做出撤兵决定,直到4天后面临全线崩溃、全军覆没的时候,蒋才下令在上海作战的部队全面撤退。撤退失机,仓皇下令最终造成兵溃如山倒的不光彩局面。

蒋和其统帅班子所犯的另一大指挥错误是,在淞沪会战长达3个月之久的期间,竟然没有派人认真实际地督查长江三角洲的国防工事,进行作战之前必要的整理与准备,以及整体防御的规划。结果等到中国军队从上海地区溃退到防线之后,才发现无法顺利地进入阵地应战,也没有任何的支援与接应,部队根本无法使用这些工事作战,结果几百万元投资的所谓“东方马其诺”防线,变成了纸糊的防线。上海失守,南京遭殃,国门就这样门户大开。

此外,武器装备落后是淞沪会战乃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其他战役中国军队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第一阶段想攻攻不上,第二阶段想守守不住,第三阶段想反击反不了,想撤出撤不了,缺乏重型火炮、炸弹等是重要原因。

反观日军,武器装备占据绝对优势。飞机、重炮、军舰、坦克,从陆地到海上和天空,全方位立体作战。日军军舰上的舰炮,有的口径超过400毫米,射程超过10公里,威猛的炮火常常打得中国军队抬不起头来。

而中国军队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山炮,最大口径也不过75毫米,射程仅仅几公里,与日军舰炮根本无法相比。中国炮兵对敌据点和阵地轰击时,即遭日军重炮还击,甚至常常不等架设完毕,日军炮火就前来压制,弄得中国炮兵只好在自己的阵地上东躲,狼狈不堪。

中国军队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信息不灵,敌情不明,侦察和情报手段极端落后。的特工一贯重内不重外,把精力都放在整垮共产党和所谓“捣乱分子”上面,战事一起,仓促收集,当然找不到什么东西。淞沪会战爆发前后,由于内奸告密,日特猖獗,最高军事机密多次被泄,也多次险遭毒手。

而日本人对中国沿海、城镇、乡村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比中国当局自己还了解得更加清楚。“九・一八”事变前,陆军大学聘请的一个日本战术教官酒后曾吐真言说:“中国的金山卫、大鹏湾,还有广西的北海,都是登陆的好地方。”中国方面之后多次派人去金山卫考察和野外战术训练,得出的结论却是:金山卫水浅,船只靠岸困难,不适合登陆。然而最后日军偏偏选择从这里登陆,一举包抄中国军队侧后,赢得战争的胜利。敌人耳聪目明,我方只能盲人骑瞎马,怎能不陷入灭顶之灾呢?

(摘自《淞沪抗战》团结出版社 图/廖新生 李春明)

上一篇:英美颠覆西北 下一篇:小布什霸王硬上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