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少儿节目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9-28 08:56:50

小议少儿节目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少儿节目;成人化;说教化

目前国内少儿节目往往教育过多、娱乐不足,“成人化”、“说教化”现象普遍,成人的社会视角、成人的思维方式贯穿了少儿节目的整个制作过程。

近些年,我国儿童节目制作者也已经留意到这些问题,也尝试了多方面的改善。例如,我们现在的节目中有孩子主持、有孩子出镜、有孩子观摩和参与、有时也有孩子跟着成人导演采访,那么“成人化”问题应该已经得到改善。然而,效果并不很理想。那是因为在电视节目实际操作中参与的孩子很难发挥他们真正的作用。这些孩子作为小记者或主持人几乎完全按照成人编导的安排出镜,背诵着由成人编导设计好的解说词,形成了孩子出镜成人编导“垂帘听政”的现象。更让人心酸的是,部分孩子长期受成人环境的熏陶,过早成熟,言行举止已经失去了其年龄段应有的稚气和童贞。

《儿童电视:谁是主体?―兼论我国儿童电视的成人化问题》一文中,卜卫在论述儿童的媒体参与权时提道:“对儿童的电视参与,常常有一种误解,认为我们拍摄了儿童,或者将儿童请到演播室,或者制作节目前我们召开了儿童座谈会,就是儿童参与了。儿童参与固然可以表现为这些形式,但实质上是否是儿童参与并不以这种形式为标准。真正的儿童参与包括:(1)儿童是否知晓有关情况;(2)儿童对有关情况是否有决定权利;(3)儿童是否有权提出新的意愿或建议,并能得到成人的认真考虑等。”同时,卜卫在文中采用的儿童媒体“参与权阶梯”进一步说明了儿童的媒体参与以及参与程度。(1.操纵,2.装饰,3.象征性的表示,4.指派性的告知儿童,5.成人与儿童商量并告知儿童,6.成人提出,与儿童一起做决定,7.儿童提出的,但成人并不关注,8.儿童提出的,并与成人一起做出决定。)

该“参与权阶梯”中,1-3三个阶梯均为“非参与”性阶梯。其共同特征是未将儿童看做一个权利主体,不尊重儿童。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更多满足的是成人的意愿而不是满足儿童需求。5-8四个阶梯则为“参与”性阶梯,虽然每一阶梯与其他阶梯参与程度有所不同,但都考虑到儿童的需求。从中不难看出,阶梯越高,儿童参与程度越高。第四个阶梯只是赋予了儿童知晓权,第五个阶梯儿童则有了意见表达的权利,到第六个阶段儿童拥有了决定权。第七个阶梯比四、五、六阶梯又有了一个重大区别:与儿童有关的“事项”是由儿童提出的。第八个阶梯达到儿童参与的最理想的状态,儿童不仅提出了“事项”,并且是以儿童为主体(或中心),成人参与其中,与儿童对其所提出的事项共同作出决定。目前,国内的少儿节目大多停留在前面几个阶梯,以我们黑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为例,我们的节目从策划到拍摄到后期完成。大多都是以成人编导的意志创作,只是偶尔参考孩子的意见。显而易见,这样的参与主要还停留第四和第五个阶梯上,纵观全国,仍很难看到能达到第六、七、八阶梯的少儿节目。追根溯源,我认为“成人化”问题更多的是因为节目缺少“童心”。我国的儿童节目很少从孩子的角度、视野看待事物,反而把孩子的感受上纲上线,提高到思想觉悟的角度。

来看看美国尼克儿童频道(Nickelodeon)的虚构类节目《惊奇年华》(THEWONDER YEARS)的一期节目。剧情简介:一位小学生,是个男孩,他去诊所看牙。诊所里年轻漂亮的女护士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男孩自认为他和女护士之间的对话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对话。女护士在他的心中是完美的,所以小男孩不愿给她留下任何不好的印象。一次闲聊中,小男孩问漂亮的女护士为什么不想当一个牙医,而只当一个护士。护士说:“我害怕考试。”小男孩吹牛:“我就从来不怕考试!”但他却害怕补牙。他对疼痛感到恐惧,以至于在补牙前,编了个借口逃跑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在补牙时会痛得叫起来,他不愿意让漂亮的女护士看见他这个样子。他对牙医说,他希望补牙的那一天换另一个护士在场,牙医同意了。但是孩子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那个女护士要离开诊所了。让小男孩吃惊的是,女护士告诉他说:“我决定重新回到学校去读书。这要感谢你,是你让我获得了勇气,让我懂得不应该惧怕考试,我要成为一名牙医。”此时的小男孩也不再惧怕补牙了,他对女护士说:“你走之前能给我补牙吗?”当然,他的请求被同意了。

这样一个节目并没有把小男孩心中对异性的模糊感觉处理成早恋事件,而是从中体现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发掘了美,又不失时机地将这种美转化成一种向上的力量,使这种力量完全超越了私人的情感。其实,儿童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类似这样成年人看来“十分危险”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的反抗和对异性的懵懂感觉等,我们教给孩子的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对错或者指责,而应该用“童心”、“童眼”去诠释事物,站在他们的立场看待问题,帮助他们面对这些问题。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同时,电视节目制作者应该尝试摆脱成人编导“垂帘听政”的情况,让孩子们学着自己制作节目,这样更能确保节目的“童心”所在。菲律宾的GM电视台就有一档儿童节目叫《Five and up》》,纯粹由9到14岁的孩子们动手制作,给他们的同龄人讲小故事,内容包括体育活动、异地风情、小制作等。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一些学校电视台就做过类似的尝试。1979年北京史家胡同小雪红领巾电视台在全国率先开播。该台设1名指导教师,其台长、副台长、编辑、记者、栏目负责人、演播员、导演、摄像师全部由学生担任。设有《露一手》、《校内新闻》、《电视台请来的客人》、《笑一笑》、《面面观》等10个栏目。每周播出2~3次,每次15分钟。据悉,哈尔滨也已经出现多家校园电视台。我们的电视节目也应该以此为基础,请少年儿童拍摄自己的新闻节目。再由成人编导进行指导和改进。虽然实施的难度较大,但是这样的一档节目应该更具贴近性,值得一试。

中国少儿电视具有教化先行的特点,教育功能的实现成为少儿节目之本。这就导致教化淹没了娱乐,最终使孩子对节目敬而远之。因此,我觉得做到娱乐功能先行而引领教育功能,应是少儿电视节目的客观发展趋势。走红全球的BBC少儿节目“天线宝宝”就是体现娱乐的最好佐证。其主创者指出,“天线宝宝”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而是希望孩子们在感受嬉笑玩闹的乐趣中,培养起自信、自尊和创造力。而事实证明,很多低幼的孩子确实很喜欢“天线宝宝”,从中得到了乐趣甚至是一些简单的知识。与之类似,作为国内动画点睛之笔的《蓝猫三千问》也成功地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爱。所以,我们的少儿节目也应该尝试走“教育不失娱乐、娱乐引发教育、娱乐先行”的娱乐路线。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中增长知识,开发智力。

收稿日期:2010-08-06

上一篇:对少儿电视节目的思考 下一篇:浅析“电视购物”的语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