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兰州交通运输业发展述论

时间:2022-09-28 08:38:11

抗战时期兰州交通运输业发展述论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东部沿海地区相继沦陷,西部成为抗战救国的大后方。由于战略位置的显著变化,兰州获得了近代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其交通运输业不论从速度或是成果上,都有了显著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兰州城市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拟根据有关的资料,对抗日战争时期兰州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情况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兰州;抗日战争;交通运输业

兰州作为甘肃省会,北通蒙新、西入青藏、东连陕洛、南下川康,战略地位突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北、屏障内地的重镇。因此,在东部沿海地区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交通要道多数中断之后,抗战的特殊迫切需要以及东部工业区资本、技术、人才和设备纷至沓来,使得定期而有组织的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成为头等大事。本文拟对这一时期与交通运输业有关的历史做一简单梳理。

一、抗战时期兰州交通运输业发展概况

(1)公路汽运发展

兰州抗战前已修成的公路有兰平(平凉)路、兰肃(酒泉)路、兰湟(湟源)路和兰宁(银川)路,及1935年国民政府为了堵截中国工农红军北上而赶修的甘川公路甘肃到临洮段和甘青公路。这些公路,多沿用旧有古驿道和大车道修整而成。由于技术水平和地理因素所限,基本都为土路,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抗战需要,政府制定了“新筑与改善并举”的公路建设方针,着重修建国际交通线和西南西北间联络线,于是在原来所修公路的基础上,又陆续修建了西兰、甘新、兰宁三条公路。这一时期修建的公路,技术有所提高、注重质量和路面维修。同时,由于物资运输繁忙,地区间汽车运输业发展很快。兰州汽运运输开始由私营运输行、公司承办,1937年后,国民政府在兰州设立区办事处,总管西部公路运输,随之兰州公路管理机构也开始完善和健全起来了。可以说,这一时段,是兰州公路运输的大发展时期。

(2)驿运、水运发展

兰州地处中苏贸易要道,运转量很大,仅靠汽车运输远远不能满足抗战时期的客货运输需求,而驿运具有动力资源丰富(骆驼、马骡等畜力以及人力)、工具制造简便、对公路要求低、运转灵活的优点,战前就是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如果能有效地组织和动员将大大提高运转量。1938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召开公路水道交通会议,决定动用全国民间人力畜力辅助运输,并责成交通部拟具驿运计划及组织纲要。其中,起自天水经兰州至星星峡的甘新线全长1906公里,是驿运干线最艰苦的一条,为中苏国防器材及羊毛、钨砂等易货贸易贡献最大。

水运方面,黄河水运是在公路出现之前省内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运输任务。当时的筏子载重根据皮囊多少从5吨―60吨不等,主要运输货物有皮毛、木料、粮食、药材、水烟等。有资料说,用皮筏子运送货物,比木质船舶省50%,较汽车运输省运费80%。皮筏运输不仅完成了大批客货运输工作,还承担了部分军需用品的运输,如1942年,航运队用15天时间把来自甘肃玉门的3000吨汽油经嘉陵江运至重庆。该航运队在此后两年多时间的时间里,继续按原航线运输石油,节省了大量开支,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留下了“筏子赛军舰”的美称。

(3)航空运输的发展

1932年,兰州的第一个机场拱星墩机场建成,1933年初,兰州的第一条航线开辟,欧亚和中国航空公司承担航班业务。抗日战争爆发后,欧亚、中国航空公司沿海业务被迫停止,分别迁入汉口和西安,继续尚未停航的业务,与兰州相关的有郑兰、兰包两线。1938年前后,伴随着武汉广东的沦陷,汉口航线停航,为了争取对外联络和对内交通,两公司又增开新辟了西部航线,兰州航运因此在这一段有了大发展,至1949年,已基本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空中航运线。这为新中国成立后兰州航空运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加快了兰州对外经济发展。

(4)铁路运输的发展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铁路建设重在西南,在西北的投入并不多,其中陇海线是西北运输抗日物资的主要通道。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铁路建设高潮的推动下,国民政府对甘肃省内的铁路建设也给予了一些关注。但总的来说,建树甚少。除此之外,甘青线虽经勘测,却未能提上议事日程;天兰铁路经数次勘测,但直到1946兰州发生旱灾,政府为了安置灾民才以工代赈,发动沿线民工动工修筑铁路,但后来因为战争的影响,并没有修通。也就是说,至抗战结束,兰州仍然处于没有铁路的历史。

二、抗战时期兰州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兰州交通通信业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果,其原因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四点:

1.战前兰州各派势力的统一。甘肃处于全国陆域中心,地理位置重要,自民国以来就是各方争夺地盘、扩张势力的重要筹码,因此民国初期的兰州,军阀们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治体系混乱。1937年,嫡系亲信朱绍良入甘独掌军政大权,结束了甘肃处于地方割据,为国民军、西安、四川及回族军阀争夺的局面。从而保证了政令的迅速下达,除却了不安定因素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即统一的政治环境使得兰州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成为了兰州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2.战前西北开发思潮的准备和战争后期“建设西北”声势的形成。九一八事变后,国人痛感东北之沦丧与民族之危机,开始把目光转向于西北地区,国民政府也有感于战争的迫近,有了以西北为长期抗战后方根据地的设想,号召开发西北,希望促进其经济发展。在这些合力的的推动下,形成了一股开发西北的思潮。这期间,上至政要,曾多次组织考察团调查西部资源、矿产和发展优缺点;下至普通百姓,凡关注西北者纷纷奔赴西北考查,时人对西北经济发展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抗战期间乃至现今西部大开发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思想理论准备。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就当时的西部交通事业发展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规划,但多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实际行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被日军侵占,西南国际通道被切,成了对日作战的前线,西北成为对外联系的威仪陆上通道,朝野上下再次注目西北。1942年夏,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兰州的举行,揭开了抗战后期建设西北声势的序幕,同年秋天,由国民政府经济部直接组织的西北工业考察团的成行,使开发建设西部的声势进一步扩大。考察团行程遍布西北五省,新发现了许多矿藏,并形成了多份报告,呈送政府决策,这股思潮从一开始,就显出由计划向实践过渡的特点,它所涉及的各类问题对西北以后的开发也很有借鉴意义。

3.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兰州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内推力。抗战爆发后,政府西迁,兰州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重要的军需民用物资转运点和国际运输要冲,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后,西北的地位越发显要。由于国防、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同时也因为内迁工厂和慢慢兴盛起来的工商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兰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业迎来了他的迅速发展期。我们知道,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多变,河流高山峡谷较多,加之工业基础薄弱,原材料稀少,技术落后,交通不便,财力有限,公路的修建十分困难。如果没有国民政府在资金、技术、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推动,而仅凭自身实力或者兰州人民的努力,要在交通、通信方面取得以上的成就,无异于痴人说梦。换句话说,国民政府的政策倾斜,当是兰州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4.内迁工厂和慢慢兴盛起来的工商业发展的外力刺激和客观要求。伴随着山河的沦陷,东部工业区资本、技术、人才和设备纷至沓来,兰州平静的土地上响起了久违的工业的声音。一方面,西迁工厂和技术人员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使得各方面技术能力有了提高,从而为兰州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工业、商业离不开货物的流转交换,这种客观需求自大批工场西迁伊始就直接带动了交通运输发展;兰州工商业繁华起来后,越要及时知道外界行情,从而间接地促进了兰州及其周边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二)兰州交通运输业在其短暂发展的黄金期内,具有一些西部尤其是甘肃省公路建设所共的特点,可以被归纳为三点:

1.公路建设难度大,标准低,路况差,养护困难。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地居西北五省之间,又是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黄河由西入省,经玛曲流入青海,复东流入境,经兰州,又向北偏东处境。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又因工业落后,钢材水泥均从外地采购,运输困难,开支庞大。因此建设公路多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土路通车。再加上战争时期军事需求急,工业原料缺乏,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相比于东部、西南,西北的公路发展慢、数量少、标准低、路况差。道路建成后,因为财政不善、公路管理机构管理不全、气候地形等原因,这些本来不多又不好的公路的养护便成了难题,常常一次泥石流就能使一条公路成为弃路。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路况变的更差。比如,西兰公路被时人取谐音戏谑的称为“稀烂”公路。

2.驿运、水运运输较汽运等运输方式而言,发展速度更快,成果更加显著。基于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在当时的兰州民间使用很少,时用时废,不占主流,因而本文只就公路和驿运方式做比较。首先,兰州业已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如汽运、铁路、航空等,相比驿运投资力度大,修建、使用专业化要求高,对配件、公路标准要求高。同时,抗战开始后国土大片沦丧,华北、华东、中南的主要铁路干线为日寇所轰炸或侵占,沿海的港口被封锁,交通阻塞,建材严重缺乏。然而兰州工业落后,很多建材不得不严重依赖进口,很多道路的建设速度很缓慢,汽车这种希贵物来到兰州后,动起来都难。汽运面临着配件难得、不敢损坏、前进都难的尴尬境遇。

另一方面,驿运、水运运输具有投资少,标准低,运量大,运转灵活的优点,在西部落后的条件下,运输动力(人力、畜力)也是就地可得。因为它更符合当时客观实际,能大大补充公路运输的不足、满足抗战需要。所以,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发展速度和规模更快更大。有数据表明中华民国时期,公路运输未出现前甚至出现后,牲畜驿运、黄河水运仍是兰州市内最主要的两种客货交通方式,汽运发展比较缓慢,始终未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3.以抗战环境下的政治、军事需求为主要发展动力,受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具有临时性和时段性。从以兰州为中心修建的西北公路网的建设,驿运事业的发展和铁路、航空运输的起步,细化到修建中的先后、轻重,乃至里程、规格,多是服从于当时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民间意志即经济发展的需求体现较少。以此为发展动力,使得当时的建设具有临时性。因而,当抗日战争进入尾声、走向结束的时候,对于兰州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求,也就戛然而止,兰州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就进入了低谷,许多道路废弃,显示了突出的时段性,回到甚至低于了原来的水平。(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化开发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M].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3]杨重琦.《兰州经济史》[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兰州文史资料》[M].甘肃省兰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第6辑,第8辑

上一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的急诊护理质量提高效果观... 下一篇:探讨如何做好应收账款清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