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所面临的困境

时间:2022-09-28 07:46:37

高校德育所面临的困境

[摘 要]十报告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度凸显了“德育”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各类高校在致力于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同时,也面对着德育中的许多困境。网络文化的全面兴起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极大的消解作用,使校园青年的认知、思想开始更多地裹挟于社会舆论而非仅脱骨于课堂。人才培养体系内部存在着分工不清、互动不良等状况。分析这些困境,在于为新阶段的德育工作探索应对之策。

[关键词]高校;德育;困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01-02

从辅导员的工作视角来看,针对当前大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列出许多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中的来龙去脉,例如时展所造就的机遇和挑战,“421”家庭结构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各类文化思潮的冲击,高校管理体制的影响,思政教育的模式化等。本文主要谈两个突出的影响因素。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消解

中国青年网2014年7月30日曾有一份报道,题目是《纸质报纸正被大学生“集体无视”》。当然,报纸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入了网络,变成了电子版,成为人们用鼠标、拇指轻松刷翻的读物。问题可以由此说开。

假设一个原本喜爱《文摘周刊》的大学生现在选择继续阅读此报,那么在电脑特别是手机功能不断多样化的今天,他最可能采用的阅读方式便是手机浏览。但这只是一个“理想型”,实际的情形是他原来打算用来阅读报纸的时间、精力会被娱乐、影视、游戏、广告、明星、时尚、财经、网购、星座等信息所分散乃至转移。如果说最初的报纸、电视、广播在相关部门的管理或指导下还兼有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功能的话,现在的电子媒体的首要出发点甚至多数出发点则已经不再是宣传或教育,而是吸引眼球,稳固和扩大消费群体,进而实现各自的盈利。这其中既有商家畸形竞争的原因,也有相关部门监管乏力的原因。

在强大到近乎疯狂的网络文化日夜乃至分秒都不断推出新的新闻、视频、娱乐、时尚、汽车、房产、游戏等信息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的校园文化都逐渐变得势弱和被消解。校园里学生见面问的不是“今晚英语角有哪个名师来?”“图书馆昨天的讲座你听了吗?”等,而是“王学兵吸毒被抓了,你知道吗?”“最近又出新的韩剧,你在看吗?”等。不光如此,学生之间传递的段子也不再只关乎校园,而更多的是社会上各种乖戾的、无聊却可一笑的语段。于是乎,不同大学之间的文化差异被模糊了,大家仿佛都在关注同一个事件、思考同一类话题、面对相似的选择。这种看似放眼社会的信息浏览其实阻碍了青年学生静下心来读书和对人生进行思考。

当然,有人会问:“那我们不是有校园网络吗,它不也一直在运转更新吗?”其实,学生对校园网络的访问量与他们对腾讯网、新浪网、网易、京东网、电影网、各大游戏网的访问量相比,“你懂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校园网络文化信息如果幻想“以慢打快”与社会网络文化相抗是不可能的。那么,融合?融合便是自身文化的消解,而当前的社会网络仍以“利润”为主要运营模式,“利润”二字与“思教”二字之间想必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便是全网络文化监管乏力时期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造成的一个利弊兼有且利不见得大于弊的挑战。当然,校园文化并非没有奋起的途径,但这要涉及更多的人、财、物,例如校园网手机客户端的开发与不间断经营、思教体系的规范、批量教师和管理者工作水平和工作艺术的快速提升等。我们可否大胆地设想在教育部门的牵头、协调和规制下,一切受教育者能够分年龄段地、选择性地接受网络媒体的订阅与消费?如尼尔・波兹曼所言,“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如今教育者和普通民众已经明显感觉到,“网络侵蚀了青年学生和社会的分界线”。无限制的网络消费除了提供给青年未经甄辨、喜忧参半的海量信息之外,也将他们推向更多本不该由他们这个年纪的人来承受的压力、诱惑与纷争。

二、人才培养体系内部的不良互动

当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使命,这一点应该毋庸置疑。这里仅就“德”育而言。

从逻辑上来说,大学生的德育工作目前主要由以下三个部门不均衡地分担着,一是“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二是学生工作部门,三是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内的思想品德渗透。德育的成绩,三个部门都会自觉展示;德育上的缺憾,每个部门都不愿意承担,但最后碍于考核,板子要打还是“实在地”打在学生工作部门尤其是辅导员的身上,例如学生各类违纪的扣分、负面影响的负责消除等。这样的现状虽然有其体制原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已不尽合理。

首先,“两课”当前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全国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两课”上的旷课与消极应付现象。学生的理由是“没意思”“没有实用价值”“讲得枯燥”等;教师也有苦衷,“有考试考核和教学大纲在,讲课有框框”“学生不重视”等。客观来说,“两课”讲得好的也有,但要精心去讲、千方百计去讲、联系实际生活去讲、生动形象地讲。但是,许多任课教师或者穷其时间、精力于完成各时期的科研任务,或者限于自身学术水平,或者限于陈旧的教学方法,对课堂的投入实在少得可怜,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价值性自然也不高。多数思修课也被学生认为是照本宣科,望而生厌。许多时候倒不是课本里的知识不正确,而是因为讲课讲不到学生的生活与成长的重点,被学生渐渐“敬而远之”。我们许多的“两课”教材都是沿袭以前的版本,却没有更多地吸收近些年的人情变化,尤其是青年的成长环境差异、心理需求特点、生活氛围实际。

学生工作部门(广义的,含学工部门、各级团委、学生会等)则是时刻顶着“立德树人”的旗帜,开展日常的教育、管理与服务。追本溯源,学生工作部门的“管理”职能更多,日常的精力也更多地放在处理各类活动安排与事务办理上。但由“管理”而衍生的“负责”与“考核”,又反过来逼学生工作部门不得不兼负起“教育”责任来。因为在许多人包括学生工作部门自己的分析看来,“教育能化解许多问题于苗头,从而减少管理上的负担”,理应成为部门的“天然职责”。其中的合理因素显而易见,学生工作部门整天与学生打交道,更了解学生,更便于开展工作;但其中的不合理因素也很明显――如果鉴于管理上的便利因素就要承担理应的教育责任,那么各级政府也应与教育局、学校一样聘教师、组织上课,各级医院也要改建成医学院、健康大讲堂。政府、医院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服务与治病救人,教育可以搞一点,但不是主业。学生工作部门的主要职责应是学生的常务管理与服务,教育可以搞一点,但不是主业。当然,就学生工作部门的内部运转而言,行政化思维、非科学的数字化管理(假设存在理想的“科学的数字化管理”)、运转制度的固化与惰性等弊端也会不同程度地阻碍部门战略目标的实现。例如,“有意义的事”因为机械地执行,变成了“没意思的事”,最终走向初衷的反面。

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内的思想品德渗透,也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各时期各阶段的教育政策都不可避免地提到“教书育人”的观念,但是实行起来就是很难。如果要做一个数据调查,看看大学生们对各自专业的学习和收获情况,可能一半以上的学生会回答“不知何用,不知何学”。这不是主观臆断,从多数课堂上活跃的手机QQ、手机视频甚至平板电脑游戏,就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许多次的听课经历给笔者的突出感受就是,太多的教师在讲解知识或题目的时候最喜欢重复的一句话是“考试的时候就这么做”,敢情大学的教育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框框!如此这般的专业相关课程,德育只怕是不要多想了。当然,讲得精彩的课,讲得好的教师,还是有很多的,但试问能占到百分之五十吗?记得一次听课,课间休息时我正要出门,看见几个平素认真的女学生也跟着出来。我很纳闷地问:“你们怎么也出来了?这是旷课行为啊!”学生很为难地说:“没办法,您也看到了,老师在讲台上几乎是在自言自语,我们一早就来听课,忍了一节课,实在不想再忍了,我们约好了一起去图书馆自习。”事后,我查了一下,虽然该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实在难以恭维,但是科研产量很高,所以若要学院将其辞退或换人,恐怕也是痴人梦话。因为二级学院的业绩考核也有科研的指标,而且此指标还很“硬”,起码不似教学指标一般“软”得几乎见不到差异。有文章曾经报道,数学家陈景润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算术能力超乎常人,在数学领域有一定的成就,但就是不适合当教师,不能做到循循善诱,私下里骂自己是“笨蛋”,调到研究所工作后才如鱼得水,做出了非凡的成就。可以说,这样的调整,对陈景润来说,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解脱和解放。我们的大学在为科研数量质量绞尽脑汁、百般迁就的时候,是否应该问一问我们为什么叫大学而不是叫研究所?是否可以举行两年一度的能力测评并把仅适合科研的同志调到专门成立的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而把适合教书或乐意教书、乐意育人的同志放到讲台前?我甚至恨不得一年进行一次这样的测评,如果实行这种制度的话。须知,我们的各类企业都知道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研发和营销策略,为什么我们“教书育人”的大学就不能紧盯住青年的成长需求而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知识营养、思想盛宴?这些青年可是我们的未来呀!

[ 参 考 文 献 ]

[1] 廖书曼.纸质报纸正被大学生集体“无视”[OL].中国青年网,2014-07-30.

[2] (美)尼尔・波兹曼著.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庞立生著.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著名数学家陈景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上一篇:教师妙导 学生真学 下一篇: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