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数学的魅力

时间:2022-09-28 06:56:41

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数学的魅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 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 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 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数学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有意识地还原数学知识生活背景,使得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导在知识发展点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的建立都必须依赖于生活实例的支撑。在设计导学问题时,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实例,并通过相应的观察与操作活动,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形成概念。

二、把课堂搬到生活中去

1、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匮乏,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使知识与技能同步发展。

2、创设生活情境,体验快乐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自主学习的程度就越高。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得具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理解和运用数学。

三、到生活中去运用,体验数学

教学中,老师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描绘出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感受数学的价值,但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到“催化剂”和检验器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的知识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更熟练的运用。所以老师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了《利息》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算一算存款利息有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等等。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兴趣。

四、到生活中去,享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因此,教学中老师要尽量开发生活资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采用模拟购物的方式教学此内容。首先让学生通过小超市进行模拟购物来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些购物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轻松学会计算购物的金额,掌握付钱的策略,能使学生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通过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来越想学、爱学。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数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量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断增加数学的信息量,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会生活”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

当然,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并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下一篇:浅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