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的资金管理措施

时间:2022-09-28 06:26:18

灾后重建的资金管理措施

一、扩宽资金来源道路

重建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以及市场资金,因此本文要对政府以及市场资金进行优化。基于新农村标准,对学校、卫生、道路等公共设施进行重建、基于我国颁布的小康标准对灾后住宅进行重建等过程中,政府都是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灾后重建阶段也要将政府资金放在第一位,对灾区的经济活动及生产活动进行恢复,在此过程中主要应用无偿转移模式。同时还需要应用社会市场资金来带动灾区经济,以“无息债券”的方式吸收普通百姓手头的零散、闲置资金。因为不是盈利性质,最后能收回成本资金,还能为灾区人民尽一份心意,百姓们乐于且容易接受这种形式,能有效加大重建资金数额。在资金筹集方面,不能等待救援,而要进行自救;不能单纯地依赖政府资金,而要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不能只发动普通老百姓的善心,而要让大型企业为国分忧。普通老百姓手上的钱是零碎的,他们捐赠的每一分每一毫,都是一个善意的举动,是他们的良知。作为大型企业,公司的规模已经定型,他们可以拿出一部分备用资金给灾区人民解决眼前的困境,政府对采取该项措施的企业给予表彰性奖励,如此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相信有不少企业都会拿出自己的备用资金。同时大、小型企业还可以给灾区人民提供工作的机会和岗位,使灾区人民的生活得到基本的保障,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

二、创新相关机制

主要包括灾害损失审核机制、救助资金投入机制、资金考核机制、内部监督机制以及灾害保险机制等。现详细说明。(一)创新灾害损失审核机制。充分利用现今信息化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建立所有重建户的数据,把重建户的家庭成员、身份信息、受损房屋或倒塌情况、资金拨付进度等详细信息输入到网络系统,并要求主管部门对所有信息进行核实后再确认。还可建立覆盖各职能部门的灾害灾情核查统计制度,设计开发专门统计软件、完善灾情信息员制度,建立自下而上的核查机制,将核查结果作为安排分配的重要因素。(二)创新救助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分级负担和管理”的政府救助资金投入机制。对于灾后资金管理而言,最关键的是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此时,可以建立救助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同时还可以建立相关机制,即与受灾地区相衔接的政府机构,要建立救助资金的分级负担以及管理机制。现对此进行细致分析:第一,一些地区若发生特大自然灾害,例如大型水灾、地震、洪涝灾害、旱灾、雷暴雨灾害等,则可采取分级负担机制,对该地所需的救助资金则按照国家、省市的比例来分配;第二,若该地区遭受的自然灾害并未达到重大灾害程度,但是能够启动该省的应急预案,则其救助资金根据该灾区的财务状况和发展水平,由省市财政部门共同承担;第三,该地遭受自然灾害等级较低,则其救助资金由市县财政部门承担。(三)创新资金考核机制。就目前情况而言,在灾害核查中存在着统计部门繁杂、灾害类型的划分依据不一致、上报的结果无法统一等问题,造成了同一自然灾害而不同部门统计出来的受灾情况不同,救助资金的发放标准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救助资金分级负担、分级管理制度。制定经济以及行政方面的处罚制度,对不听指挥不按规定执行的相关部门,由上级政府从其收入中扣取,对主要负责人给予两倍甚至三倍的处罚,以此来确保救灾资金的分级制度落实到位。(四)创新内部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时常听新闻报道说:“某地的救灾资金送到灾区人民手中,只剩下了多少。”贪污公款、挪用资金等问题屡见不鲜,我们会用道德标准来束缚自己,当在大量金钱面前,人能抵挡住自己的欲望吗?而灾区人民正急切地等待着这些救命钱。为了确保救灾资金抵达灾民手中,应加大对内部监督的力度。相关部门应成立一个检查组,成员由财务、审计两个部门组合而成。基于重建项目具体投资情况以及建设进度,派遣检查组成员对于项目建设的材料与设备采购情况、项目结算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予以不定时地审核监督。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应及时公布更新,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施工单位也可以对相关部门进行评定,使二者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五)建立并完善灾害保险机制。在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救助中,保险公司的赔款有时高达80%以上,而我国的保险公司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作用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国家可以建立“国家主导联合商业运作”的保险机制,将整个国家划分为各个小区域,按照灾害的频发率和具体情况设定保险赔率,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各省给予救助和补贴,使得灾害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并完善。

三、规范会计核算流程

会计核算的主要作用是对灾后重建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详细反映,是审核工作的基础。为了确保会计核算的主要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并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相关单位和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都需要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且要建立责任意识,让工作人员意识到灾后重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自身操作技能,对资金财务管理、工程结算以及会计核算等规定也要进行充分了解。这就需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与此同时,要为各个单位都安装会计核算的相关软件,这样能够监督资金使用情况是否符合规定,其核算流程是否规范以及核算手段是否符合电子化要求等。

四、与银行相互合作,保障资金畅通

银行能够保障资金的畅通与安全。相关部门、施工单位、银行三方可以达成协议。由银行直接将资金划给核实确认的施工单位,避免了资金不到位,工程不能施工的问题。银行在不泄露商业机密的情况下,协助管理资金。若发现拨付款项违反规定,则要通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同时,在灾后项目重建工作还未结束前,专项资金不能用于其它项目上。此外,建立银行监控网,对施工单位资金支付进行监督。

五、对灾后重建资金进行灵活使用

为节省灾后重建资金,降低借款所产生的利息,可采用将履约保函金转变为保证金的措施。具体而言,即将中标的施工单位为了履约而存入开户行的保函资金转变为保证金,即将资金存入业主所在的开户行。这样业主可在基于保持合同条款内容的情况下,灵活使用该笔资金。若该中标单位为施工单位,则可用于购买备料或者支付工程款。采用这种做法有两方面的好处:其一,施工单位能够保持原有利益,且他们更乐于采用这种做法;其二,业主在项目重建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该笔资金,不必向银行大额贷款,利息费用得以节省。经过某些灾区的实践后证明该措施可行性高且效果较好:首先,能够保证灾后重建资金得到安全及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违规乱纪现象。建设方及施工方都提升了对资金的管理水平,且支付款项和进行会计核算时都遵照规定,避免在支付款项时过于随意,使财经纪律得以有效维持。其次,能够为今后的灾后重建资金管理提供经验,可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加大内部监督力度、建立预防体系,做好事前以及事中监督。最后,节省灾后重建的建设资金。如上文所言,将履约保函金转变为保证金,能够降低贷款额度,节省资金。还可促使施工方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对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以及劳务行为进行规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还能维护民工权益。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灾后重建的资金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灾后重建资金管理机构;第二,扩宽资金来源道路;第三,创新相关机制;第四,规范会计核算流程;第五,与银行保持合作,保障资金管理渠道畅通;第六,对灾后重建资金进行灵活使用。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①规范运作,对于招标方案、文件等要仔细审核,并将具体情况向财务部门报备;②合理控制资金的拨付环节,将灾后重建所需资金直接拨给使用方,在此过程中要杜绝留置、截用等现象,同时还要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分期拨付制度。这样也便于对资金的监督管理。③做好审计监督工作。对于每一项拨付资金都要进行动态追踪,对于资金配置全过程则要予以核实监查,若有必要则可通过中介机构,发挥其审计评价之效。一旦在此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则要立即停止拨付资金,并将具体问题上报,经核查后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防范。受灾地区若能采取以上措施,并注意上述细节,则能够对灾后重建资金进行科学管理,这不仅关乎灾区人们的切身利益及经济发展,更涉及到全国的民生安稳。

作者:赖静 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及创新 下一篇: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