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音乐教育与高中音乐教学的衔接

时间:2022-09-28 06:12:06

论高校音乐教育与高中音乐教学的衔接

【摘 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素质教育的要求贯穿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始终。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举足轻重,但由于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的方式、手段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加之传统的“惯性”,高等教育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足,展开并不充分,二者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过度,高中生一旦升入大学,往往预示着音乐教育的终止。本文以高中音乐教育和高校音乐教育的衔接作引,以期能“抛砖引玉”,唤起社会对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视。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衔接

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事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所谓素质教育简言之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核心,重点在于人格的培育与引导,手段是展开普遍的美学教育,提高国民的美学素养,弘扬“真善美”的文化精髓。音乐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领域,在素质教育中举足轻重,所以,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学院音乐教育最早可源于20世纪初期的“学堂乐歌”,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力的逐步增长促使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普及率得到明显的提升,步入大学不再是很多孩子遥不可及的“梦想”。并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氛围营造了自由的学术风气,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反思与讨论,思想的充分解放,造就了多元化的教学理论和多元化的办学方式,教育改革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目的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职业教育”是当前诸多高等学府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所以,高等教育由以往高高在上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化为平易近人的“国民教育”。从国民素质的角度而言,因为高等教育的对象的年龄特质,才阶段的教育对人格的塑型,人格的提升取足轻重,简言之,对国民素质的提升,高等教育的工作者责任重大。随着近年来对素质教育的强调,不少大学开设了很多各具特色课程以期实现素质教育的初衷,其要旨无外乎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本着“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德育建设凸显其重要性。所以,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于是,我国各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通专业教学范畴,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而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实施则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

但由于传统的“惯性”,高等院校对音乐教育存在重视不足、展开不充分的现实,造成了音乐教育在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中的断层。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我国的教育体系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初等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其中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在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作用。首先,从教学的内容而言,高中各个科目的教学内容与初、中等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理论色彩,强调各学科专业化、理论化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其次,从教学的目标而言,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再限于初等教育中的经验倾向与主观感受,而强调学生在掌握了各科的基础理论后,具备运用这些系统的工具分析与解决相应领域稍具抽象性问题的能力。最后,从教育的后果而言,普通高中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直接投入社会工作。同时,由于高中教育提供了许多适合深造的理论工具,便于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所以高中教育成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路径。但是由于地缘因素、历史因素所造成的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高中教育的普及率差强人意,尤其在农村地区,高中教育成为少数农家子弟“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并且,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逐年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高中教育的功能被逐渐单一化,高中教育被认为是普通高等教育前奏,被想当然地称做“应试教育”。笔者认为教育本质应在于提升国民素质,就这一点而言,基础教育既是起点也是关键,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更应当将素质培育作为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所以,高中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

其次,高等院校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科在教学大纲的勘定、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的实施诸方面对音乐教育重视不足,音乐教育的素质提升作用被淡化,沦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健全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也不再是独善其身的“象牙塔”,大学生的心理疾患不再是讳莫如深的罔谈,大量的案例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没有随着职业技能的提升而提升,素质教育在大学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加强。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阶段,传授各学科专业化、理论化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固然重要,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应当如何去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追求美,通过增强学生的美学感受,分清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为学生的人格塑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音乐的作用至关重要,音乐教育不能忽视。

音乐教育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乐记》云:“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乐”作为“君子六艺”中重要的一环,可见历代教育都强调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并且,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基本目标是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改善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综上,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并非独立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通行于不同教育样态下的教育理念。中等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已逐渐摒弃了“应试教育”的怪圈,作为素质教育重要载体的音乐教育得到了有效的展开,而高等教育对音乐教育的淡化并非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所以,应当重视高等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做到两种教育样态间的合理过渡和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金亚文.理解与实践高中音乐新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曹理,缪裴言,廖家骅.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4.

[4]王安国.音乐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卢康娥.音乐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对策思考 下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原因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