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怀亮:寻找夹缝里的栖息地

时间:2022-09-28 05:38:12

魏怀亮希望做一只“会思想的鸟”。他从两山间掠过,一座是文学,一座是艺术;一座是自然风景,一座是工业文明;一座是传统文化,一座是现代生活。他在山间的夹缝里寻找栖息的地方,在花语鸟啼中,融入十年在路上的生命体验、经世者的时代思考和现代人的艺术思维。

魏怀亮站在硕大的画台前,手里拿着一支画笔。画台占据了整个画室的一半空间。

透过窗外的绿树能清晰可见繁华的马路,但整个房间除了那悠扬的民歌单曲反复播着,马路上的车鸣与嘈杂声几乎完全听不到。

魏怀亮看到我来了,他头微微颤动一下,仿佛是被打扰了,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十年:求索和谐的风景

画室门边,挂着一幅大约宽为两米的画。灰暗的背景里,一只猞猁警惕地伫立在围墙上,好像随时预备着发起攻击。

魏怀亮介绍说,“这是《寻找栖息之地》的系列,是我近年创作的比较满意的作品。画面反映的是野生动物到都市空间里寻找栖息之地,所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其实也是通过这种探索去寻找属于我自己艺术的栖息地。我将这些作品都放入我的展览之中。”

今年2月,魏怀亮做了一个名为“路上的风景――魏怀亮中国画艺术展”的展览,展出的是他近十年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题,创作的《路上的风景》、《寻找栖息之地》、《都市空间》、《都市状态》、《都市风景》、《山谷里的居民》等六个系列的70多幅作品。画展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湖南省美协主席朱训德看了展览以后感叹道:“魏怀亮作为一个画家,他这种思索是对时代的思索,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担忧,对自然、对人类的本身的一种思索,这是艺术家的一种抱负、一种使命。”这次展览让很多人感受到久违的震撼,从专家到一般的观众,都在为流淌在笔墨中的情感与思索而激动。

花鸟是中国画中历史悠久的题材之一,但将传统花鸟画表现方式与现代生活元素相结合进行全新艺术创作的画家却不多,魏怀亮是一个。十年前,他毅然从最擅长的传统花鸟画中抽离出来,悉心研究中国画现代转型,并创作出了一系列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国画作品。十年时光积淀下来的,不只是作品等身,更是一座思想感悟的矿藏。

这一契机始于2004年,“对我触动最深的是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此次地震和海啸导致超过近30万人罹难,当中三分之一是儿童。据说,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魏怀亮到现在都清晰地记得,“受灾打击最严重的两个地区泰国和斯里兰卡,都有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海岸生态的记录。泰国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把海岸的红树林砍伐,开发成度假区,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另外一方面,被人类工业经济破坏了的自然环境,加剧了海啸对人类的威胁。全球变暖、污染及人为开发对沿海珊瑚礁、湿地和森林的破坏,使得海岸缺乏抵制龙卷风暴和海啸的良性生态环境,使沿海的居民在灾害面前更显得软弱无力,最终导致恶果。”

对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思考和海啸等频发的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现状交叠在一起,魏怀亮觉得“笔墨当随时代”不能成为空谈,必须要付诸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于是,他决定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入,并尝试从山水和花鸟画创作入手进行全新视角的艺术探索。

魏怀亮创作了《跨越》、《让》、《冬声》等作品。《跨越》这幅作品形式是传统的四条屏,画的背景是春夏秋冬古典山水画,前景却是现代都市的柏油马路、栏杆、汽车、交通标志等,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山水画的印象。我问他怎么会这样去画?他说:“很早些年,五一路扩宽的时候,周边拆迁都用大幅的广告牌遮挡。当时有一幅广告,前面是产品,而后面的背景是一幅古画。我觉得挺好,于是我就把原来长沙老五一路的栏杆和交通标志采集了一些,画入我的作品里。”这个系列的作品,带有很强的观念性,既是一个隐喻,也是一个预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四季都变得越来越不分明。“人与自然这个课题怎么才是真正的和谐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而在随后的《对话》中,他把图中一部分传统的山水画改成了城市街道和电话亭,“这是一种现代和远古的对话,也是人与自然的对话。”魏怀亮在创作中,越思考这个问题,越觉得这个课题需要研究和值得人们反思――人与自然、城市化进程和传统自然文明发展。

创作《寻找栖息地》时,魏怀亮思考这个问题,心情越来越凝重。“这是一个人类文明发展必须要关注和思考的共同课题,这个切入角找到以后,很值得我去深入研究。”

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江学恭看到魏怀亮这十年的作品,非常激动,“我觉得他是一个思想者,他在想问题。他不同于一般的画家,能赚点钱就算了。他在想事。他想的是大事情,是人类生存的状态。我不知道大家被震撼了没有,我是被震撼了!看到那只青蛙、看到那群猴子,我觉得眼睛发热、鼻子发酸,我觉得那就是我们人,那中间就有我。”

十年一直以这个主题来做画,目前画了八个系列。魏怀亮坦言,“我会一直画下去吧。”

对话:穿越古今的思考

这十年中,从绘画材料上,魏怀亮还是沿用传统的:纸张、笔墨、颜料都传统得很纯粹。但是在题材选择与表现方式上他是极为现代的:视角独特,穿越时空,交融古今,融入了诸多的现代生活元素。“我试图通过创作观念的调整,去打破传统中国画,尤其是山水、花鸟画陈陈相因,远离现实生活的思维定势,努力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过渡与结合上做些关于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探索。”他这么总结自己这十年的艺术探索。

“艺术其实是不断往前走的,文学也是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个时代都在求新求变,各种艺术手法、表达方式都在往前走。而每个时代的艺术也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秦汉雕塑的阳刚;盛唐美术的宏大、宋元院体画的精致;明清山水的清逸,文人绘画的轻松随意。”

从传统艺术风格到当代艺术思维,魏怀亮娓娓道来:“其实很遗憾,现在很多画家在学习传统的外表图示,而没有学他们那种生活境况,为什么要那样画,他画的是表达他心情和情感的,我们现在的画家画的是描摹了他们的外壳,不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出来以后,要么是像这个人,要么是拟这个人,缺乏自己的独特面貌和艺术视角,更重要是缺了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

魏怀亮沉思了一会儿,接着说,“其实画画要像写诗一样,要内心有触动和火花。一切艺术的母本都是文学,一切支撑我们内心的核是文学,原创艺术的动因是一样的。画家应该像作家一样,有生活体验、生命体验,画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找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点,找自己的自留地,去种自己的庄稼,寻找自己的表现语言,然后再创造作品。”

在艺术的诗性中,魏怀亮希翼注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开启与观众思想的对话:

“一个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作品,必须使你的作品有诗性,才能有情感的沟通。艺术作品,美术作品不是一个终极,而是一个媒介,用‘我’的生命体验和感受打动别人,选择某种形式将其变成一个作品。”

“完成作品以后就是一个桥梁,对于观众来说,看了以后,他们会用他们的知识、阅历、生命情感体验去解读,和我的思考、阅历、学养去衔接,然后产生另外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也许跟作者是完全一致的,也许是不一致的,每个人都加了自己另外的解读,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有一个共通的,就是你有样东西让人与你沟通。”

常言道,“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好的音乐可以绕梁三日,那是一种情感体验,好的艺术也是一样,看了以后过目不忘,还能思考和回味,产生情感共鸣,这是魏怀亮想要的。

“真正能够触动心灵的东西是需要挖掘出人们共同思考的,但是没有表达出来的。人们所表达的没有你解读得更深刻和尖锐,你就找到了衔接点和共鸣点,这才大概是画家所需要的,才有意思。”

伴着悦耳的民歌声,魏怀亮的语气始终很缓慢,像他的画作,慢慢流入你的内心。

“到现在,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我们也应该化身为一个时代的代表――继承和创新。东方艺术是瑰宝,它的生命力是很强,我们必须要继承。继承是继承历史遗传下来的、传统的艺术思维方式,而不是去描摹它的图谱式样,我们是传承古人对思维的见解,用来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和艺术。”

上一篇:浅谈室内设计中的灯光运用 下一篇:刍议市政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与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