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生心理,助力数学课堂

时间:2022-09-28 05:34:44

运用学生心理,助力数学课堂

摘 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善教,学生才能乐学。面对一群活泼好动的小学生以及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教师怎样做才能将孩子们带入数学殿堂,欣赏数学的魅力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索:利用学生好动心理,巧设游戏数学;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巧设悬念数学;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巧设争辩数学。

关键词:游戏数学;悬念数学;争辩数学

据调查发现: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心理特征是影响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创造有效数学课堂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一、利用学生好动心理,巧设游戏数学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尚未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他们具有好动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易对有声、有色、富于变化的事物产生兴趣,集中注意力。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以及效率,数学教师需要引入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笔算”整理与复习的教学中,引入摸奖的游戏方式,可以这样创设游戏教学:将教材33页第一题的竖式卡片和第四题改编的竖式卡片放入摸奖盒中,每小组派一人摸奖,摸到奖券并算出得数的领取相应号码的“奖品”(“奖品”为教材34页第三题的竖式卡片),最后开“奖品”,分工或合作完成各竖式的笔算。在后来的练习阶段,又设计了“鸽子送信”游戏,这就将枯燥的数学运算融入有趣的摸奖游戏中,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到掌握知识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意识到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产生获得知识的心理需要,对游戏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转移到学习知识上。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好动心理,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设计游戏数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

二、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巧设悬念数学

小学二年级正是小学生好奇心理最强烈的时期,在这个阶段,

他们对什么事物都充满想要刨根问底的兴趣。那么,如何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引导学生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呢?好奇心是“问题”与“答案”的对话。因为好奇心出现的同时,脑海里浮现的“为什么”就是一个问题、一个疑问,而替“为什么”找出原因就是问题的答案。当“问题”与“答案”之间的对话能够连接时,知识的累积就会增加一分;对话的次数愈多,积累的知识也就愈多。长此以往,智慧当然就会增加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不断地寻找答案。而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寻找到的答案就是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从这个层面上讲,好奇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原动力。没有好奇心,就等于失去了探索的动力,对于所见、所闻毫无感觉,只会呆板地接受,没有自己的想法,缺乏创造力。“好奇”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探索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第68页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创设如下情境: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对称的房子、蝴蝶、蜻蜓、树叶、花朵……一片迷人的景色。蝴蝶对蜻蜓说:“在图形王国里我们都是对称图形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想知道对称图形的哪些知识?在师生互动式的一问一答中,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采用悬念数学的教学方式,使数学课堂生动有趣。

三、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巧设争辩数学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懵懵懂懂、爱扮演小大人角色的阶段,好胜心理非常强烈。在这个时期,他们往往不喜欢被别人控制,更不喜欢被别人当成小孩子。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现象,巧设争辩数学,在数学课堂上适当地与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争辩”。相反,如果教师总是在毫无顾忌地讲课,就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抑和遭到潜意识里的打击,从而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无形的隔阂。当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隔膜时,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就必然会大打折扣。

比如,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故意算错一道题目,然后让学生帮忙检查一下算对了没有,这时候就会有思维活跃反应迅速的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要把握机会,一定要耐心友善地鼓励学生讲出来,但等学生敢于陈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改变刚才的态度,表现的“强势”一点,激发学生的斗志。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过于严厉,而是要让学生纯粹地跟自己针对的数学问题进行争论。当学生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地无懈可击时,教师一定要收回自己的“强势”,假装恍然大悟的样子,然后对和自己争辩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经过这样的教学训练过程,不但可以加强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精神,而且还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好强心理,同时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彻底。

参考文献:

张兆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研究[J].宿州师专学报,2002(3).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教学的有效运用 下一篇:备课要面向实际尽量少做无用功